科學的發展,讓次聲波越來越多的應用到預報自然災害、醫療、軍事當中。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說過次聲波這個詞,什麼是次聲波呢?次聲波又對人體有什麼危害呢?
一般地說,咱們人耳所能聽見的聲波頻率大約在20-20000Hz,這樣的聲波叫可聽聲波;超過20000Hz的聲波,叫超聲波;而低於20Hz的聲波,就叫次聲波。所以,次聲波是一種人耳聽不見,而又確實存在的聲波。人耳能聽到蜜蜂飛行的聲音,卻聽不到蝴蝶飛行的聲音,就是因為蝴蝶的聲音頻率低。蝙蝠夜間飛行也不是靠眼睛,而是靠自身發出的聲波,遇到障礙物時產生共振而讓蝙蝠折返方向,這種聲波我們是聽不到的。
次聲波雖然我們聽不到、看不見,但在我們生活的環境裡卻無處不在。大到核爆炸、火箭發射、地震.小到粉碎機、運輸機、高音喇叭等設備的操作,都可以產生次聲波。對這種聲波,我們人體的各個器官可以有明顯的感覺,醫學研究證明,由於人體的脈衝作用,人體內的各個器官本身都有自己較低的固有頻率。比如人軀體的固有頻率為7-12赫,頭部的固有頻率為8-12赫,腹部內臟固有頻率大約為4-6赫。這些人體本身所固有的頻率,正好在次聲波的頻帶範圍內,一旦大功率的次聲波作用於人體,這些器官固有頻率就會和外界次聲波產生共振,從而使人感到各種不適。
次聲波的特性是頻率低,波長較長,滲透性較強,次聲波本身的能量並不大,主要是和周圍物體發生共振後會放出相當大的能量。次聲能量之大,廣為人知的是1883年8月,南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的克拉卡託火山爆發,產生的次聲波繞了地球三圈,全長有十多萬公裡,歷時108個小時。而1961年,蘇聯在北極圈內新地島進行核試驗激起的次聲波繞地球轉了5圈。我們平日接觸的聲波,即使有幾千赫茲,一張小小的紙片即能阻擋,而同樣強度的的次聲波鋼筋水泥也無法阻擋,次聲波的威力可見一斑。
次聲波對人的影響有哪些?次聲波能影響到人的神經系統正常的生理功能,危害人的身體健康,人體受到一定能量的次聲影響輕者可以出現情緒低落、頭暈、噁心、失眠、身體失衡,現代科學認為人之所以會出現暈車、暈船等不適,跟次聲也有一定的關係。嚴重的次聲可以引起耳聾、昏迷,甚至心、腦、肺器官的嚴重損傷,如果次聲波的頻率和人腦節律相近,產生共振,就能刺激大腦產生不安、恐懼、暈厥失控。和五臟六腑震蕩節律相近,產生共振,即可引起血管爆裂,導致死亡。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次聲波應該都沒有什麼概念,而次聲波又的的確確或大或小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如何避免次聲波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呢?因為次聲波的危害主要來源於共振後的放大效應,所以,加強科學管理,改良設備結構、增設消音設施防止共鳴的產生就尤為重要。
次聲波對人類的危害越來越多的受到人類的重視,許多國家已經把次聲波明確列為公害之一。科學家也正不斷地探索研究控制次聲波對人類的危害,併合理利用次聲造福我們的生活。
歡迎關注「中國聆聽在線」,歡迎轉發,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