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0日消息(記者張瑜瑜)「耿哥,您平時也會這樣搓澡嗎?」看完手工耿發明「搓澡劍」的視頻後,主持人調侃道。手工耿有些害羞: 「用過兩次,的確不怎麼好用。」19日,在由刺蝟公社於北京舉辦的「第三屆新內容探索者大會」上,網絡紅人手工耿分享了他做發明、拍視頻的經歷,引起了全場觀眾的陣陣爆笑。
倒立洗頭機,胸口碎大石護甲,腦瓜崩輔助器……手工耿的發明,大多都是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無用」東西,而正是這些發明,讓他在微博積累了170多萬的粉絲。在當天的大會現場,除了手工耿,還有天貓、知乎、訊飛等網際網路平臺的從業者、《演員請就位》《奇遇人生》《這!就是街舞》等爆款綜藝節目的製作人,與近1000位來到現場的觀眾一起,回顧了2019年內容產業的發展。
人人都可以是內容創作者
在刺蝟公社創始人葉鐵橋看來,內容行業的邊界正在不斷拓寬,內容領域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的最大變化是賦能,讓以前沒法參與公共內容生產的人群,有了展示自己天賦的機會,越來越多的人在為內容產業尋找新的表達方式,呈現有想像力的優質內容。」
尤為明顯的一點,每個人都能成為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各種平臺和機構也在改變自己的產品邏輯,以此貼合人們對「泛創作」的需求。以音樂領域為例,阿里巴巴創新事業群高級產品專家李陽認為,在年輕人的心中,音樂已經不單是聽歌這麼簡單,如何滿足他們對「自彈自唱」的需求,將會是音樂領域的下一個挑戰。
在「小紅書」平臺上,有超過122萬篇關於奶茶的筆記,小紅書副總編輯沈煉在大會上說,「年輕人通過書寫呈現他們的生活態度,奶茶代表了他們的幸福感,現在用戶的趨勢是從生活到生活方式的變化,網際網路平臺也在變化,從工具型平臺轉向內容型平臺。」
科技讓內容創作呈現新方式
和前兩年的大會相比,今年的「新內容探索者大會」更加注重技術對於內容的影響。在會場的大屏幕兩側,設置了現場實時轉播畫面,屏幕上方還有一行特別的欄目——科大訊飛為本次大會提供技術支持,把嘉賓的演講轉錄成文字,實時顯示在大屏幕上,「刺蝟公社」「emoji」「樂隊的夏天」等專有名詞,以及嘉賓的東北口音,幾乎都能準確地轉錄出來。在大會最後的「新內容探索獎」頒獎環節,科大訊飛也獲得了「2019年度內容創作者最喜愛的辦公工具」一獎。
訊飛聽見媒體行業總監趙星介紹,他們研發的虛擬主播能播報新聞,還能實時翻譯成多種語言呈現。天貓精靈內容運營負責人王暢也帶著三臺機器人來到了現場,三臺天貓機器人跳起了舞蹈《野狼disco》,王暢也分享了天貓研發的多款智能產品,為內容創作者提供了更多樣的可能性。技術為內容提供了更多的出口,技術的發展也改變了內容的呈現方式,從文字、圖片到視頻,既是內容的變遷,也是技術的進步。
影視寒冬 內容創作尋突圍
天眼查媒體生態事業部總經理崔夢玲在大會上分享了一組數據,2016年全年跟進文娛產業的投資公司是1000家,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僅剩200家左右,還不到2018年的一半,「影視寒冬、IP失靈、流量無用」,成為今年的關鍵詞。
在這樣的背景下,專欄作家潘採夫、著名作家馬伯庸、娛躍文化CEO林寧和閱文集團內容運營總經理楊晨,圍繞「網文IP影視化」展開了討論。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陸曄、《這!就是街舞》總導演陸偉、笑果文化CEO賀曉曦和《奇遇人生》製片人李翔在「綜藝節目的新探索」的議題下,探討了他們對小眾綜藝破圈、明星素人的選擇、「綜n代」等話題的看法。
馬伯庸分享了他創作《長安十二時辰》的體會,他認為創作一定要找到與現實生活的連接點,才可能產生爆款,「只有內容貼合了觀眾的情感需求,才能引發共鳴。」作為原作作者,馬伯庸對它的影視改編非常滿意,他說:「寫的原著強調高密度的情節,但在劇集中,大量觀眾被精緻的服裝、飾品、道具等細節所吸引,這也是影視化給原著帶來的附加價值。」
大會最後,刺蝟公社頒發了2019年「新內容探索獎」,由22位資深媒體人擔任頒獎嘉賓,為超過50個獲獎平臺和獲獎者頒發了獎盃和獎牌。該獎項由300位科技、財經、文娛等領域作者投票決選而出,包括年度影視劇、年度綜藝、年度動畫電影等19類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