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告訴媽咪,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寶寶的陰囊腫大,然而,最為常見的情況是鞘膜積液及疝氣(俗稱小腸氣)
何謂鞘膜積液?正常的男嬰在出生時,陰囊內有個被稱為「腹膜鞘狀突」的囊袋應該自行閉合,成為一條極細的纖維索,其中的一小部分在睪丸外形成固有的鞘膜。但是,這個囊袋如果在寶寶出生時,沒有自行閉合,就會和腹膜腔很小的孔道相通,因而使腹腔液流入囊袋中,和陰囊壁的分泌液一起,形成新生兒鞘膜積液,使寶寶的陰囊明顯地腫大起來。
何謂疝氣?小兒疝氣也是男嬰較為多見,其中一種是先天性的,即睪丸下至到陰囊後,由於鞘狀突未能閉鎖,因而形成一個被稱為盲袋的疝囊;另一種則是後天性的,因為在嬰幼兒時期,有些寶寶的腹壁肌肉尚未發育完全,加之腹壁也較鬆弛,常常在腹壓增高時,如哭鬧或劇烈活動,使腹腔的腸管從腹股溝管向腹壁突出,並且進入陰囊,陰囊因此而變得腫大。
鞘膜積液與疝氣的表現鞘膜積液多為一側腫大,表現為患側陰囊增大,呈現出水囊狀腫大,小的僅為鵪鶉蛋大小,但若患病時間長則可因鞘膜內積存了大量積液而變得像拳頭一樣大小,從而使陰莖縮入皮膚內。通常,白天活動後陰囊會腫大得更為明顯,而在寶寶平臥睡上一夜後會逐漸縮小。
疝氣無論是先天性還是後天性的,都表現為在寶寶哭鬧或直立時,腹股溝部位出現一個半球形腫塊,小的如白果大小,大的則像鴨蛋那樣大,並且可突入陰囊內,使陰囊變得腫大。但是,當寶寶停止了哭鬧或是臥位時,陰囊的腫塊便又回到腹腔,因此,陰囊的腫大即可消失,寶寶能安靜入睡。然而,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腫塊會越來越大。
鞘膜積液與疝氣引起的不良後果鞘膜積液隨著鞘膜的閉合,在寶寶2歲左右多能自愈,一般不會發生嚴重的損害及後果。但是,如果鞘膜積液較多,就會壓迫睪丸,使之發育受到影響,甚至出現睪丸萎縮,由此,日後可能造成不育。
疝氣雖然不會危及寶寶的生命,但是,如果長期不愈則會造成很多不良後果。首先,疝氣的反覆發作不僅會給寶寶帶來痛苦,而且不能正常進行玩耍,平時稍有哭鬧,便可使腸管向腹壁突出,並且可突入陰囊。由此,使寶寶煩躁不安,不願進食,生長發育受到阻礙。其次,由於腸管經常反覆地突入疝囊,所以容易造成腸壁與疝囊壁的粘連。這樣,當腸管突入到疝囊時,即使寶寶平臥,也不能使之回到腹腔內。更為可怕是,一旦突入的腸管被嵌頓在進入疝囊的入口處,如果未能及時得到處理,在腹壓突然增高時,腸管便會由於被死死地卡住而使血液循環停止,從而導致腸管缺血、缺氧,最終發黑壞死,並且,還會引起瀰漫性腹膜炎,甚至危及寶寶的生命。
(責任編輯:樸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