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人來說,歷史是一件十分正經的事情,然而真實的歷史往往具有很大的戲劇性,你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卻真實的發生了,看似巧合,其實都是註定發生的事情。康熙出生的時候,牛頓還在上學,二人的聯繫相差十一歲,然而一個時代的人,卻代表了兩個不同的時代背景,在中國人眼裡一提到康熙,就代表歷史還屬於古代,但是一提到牛頓、這位物理巨人時,大家又會將時代背景想成近代,但這兩個人卻都是一個時代的人,只不過一個在西方,一個在東方。
牛頓和康熙這兩個人,沒有見過面,雖然那個時候的西方世界已經開始了航海探險,但是他們最遠到達的地方是在印度,還沒有到達中國。這兩個人似乎相對又互補,一個讓世界快速發展,牛頓三大定律對物理學的影響,不用多所,幾百年時間過去了,牛頓三大定律依然是每個學生必須的知識,而那時的康熙卻在鞏固封建社會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在康熙看來愛新覺羅家族至少還能統治中國三百年。
一個在加速人類的科技發展,一個在開歷史倒車。康熙二十六的時候,也就是公元1687年,這一年牛頓提出了三大運動定律,同樣也是這一年,康熙宣布了一個命令,大家都要學習儒家聖人朱熹的言論,還寫了「學達性天」四個大字,歌頌朱熹。程朱理學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的很大,朱熹這個宋朝人,是儒家集大成者,他的理學很全很高大上,被譽為是和孔子有同等地位的儒家聖人,他的理學的確有可取之處,然而康熙卻將程朱理學閹割了一遍,隨後讓天下讀書人用心學習閹割版本的程朱理學。
朱熹的理論對元明清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但是在明朝後期出現了一個叫王陽明的人,他的心學開始大行其道,知心合一的理論也得到了眾人的認可,如果王陽明的心學和朱熹的理學形成互補,那中國的社會發展就能走上快車道,但是清朝建立後,卻將王陽明的心學歸為禁書,並且將天地君師親那一套當成了官學,清政府之所以推崇這套理論,就是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皇帝是滿清人,說明滿清受到了上天的認可,正是受到上天的認可,皇帝才是滿清人。這一套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死循環,讓大批讀書人都讀成了傻子。
牛頓代表了進步,而康熙代表了後退,其實東方世界成很早以前就開始落後於西方世界,並不僅僅是因為乾隆的閉關鎖國政策,滿清人似乎找到了漢族人的死穴,幾十萬人口的民族卻能統治一個有上億人口的民族,時間更是長達幾百年時間,正是滿清找到了漢族人的死穴,一擊斃命,思想上的閹割,教義上的灌輸,身體上的摧殘,讓清朝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正是思想的枷鎖太過沉重,這才導致晚清悲劇的產生,千年文明淪為愚昧的代名詞,千年財富積累也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