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世界上第一顆衛星由蘇聯發射升空以來,太空領域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美蘇兩國在冷戰時期開展了大量的太空探索項目,它們都試圖在太空領域取得比對方更矚目的成果,由此還激發了載人航天、登月工程等一系列太空計劃,也大大推進了人類高新技術的發展。美國在太空競賽中是笑到最後的人。
伴隨著蘇聯經濟實力的下滑,美國在歐洲各國和中國太空力量發展起來之前,算得上是人類太空探索領域的大哥大。而隨著發射升空的人造衛星越來越多,美國有計劃地將這些衛星組網,並發射升空更多的衛星,以此來實現衛星導航,這就是GPS系統的前身。
美國GPS系統的最初構想來自於美國軍方的一個研究項目,隨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逐漸完成工作組網,在1994年,初步完成了衛星網絡的搭建工作,GPS終於可以完整的工作了。在一般的民用設備上,GPS的誤差在10米左右,因為只是用於導航,並不是精密的科學實驗,民用系列這種誤差還能接受。
在軍用層面,GPS定位系統的表現也很搶眼。和民用版本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軍用的話,對於誤差精度的要求會很高。因為在戰爭條件下,定位誤差太大的話,可能會帶來嚴重後果。所以在軍事領域,GPS衛星定位系統的表現還算可以,軍用精度能控制在0.1米左右。
事實上,作為航天大國的俄羅斯,在美國搞出GPS後,出於對自身國防安全的考慮,也開發出了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它的名字叫作格洛納斯。這是一款在蘇聯時期就在研製的衛星定位系統了。
這個系統雖然初具規模,但由於俄羅斯經濟不景氣,技術還跟不上美國人。因此格洛納斯系統在定位精度上也頗具俄式風格,定位精度為1.2米,相比美國人的GPS,還得加把勁啊。
中國一開始也是使用的美國的GPS系統,但這樣做有一個隱患。如果使用別國的定位系統來導航的話,這就意味著本國的地理位置信息相當於是對人家開放了。一旦美國人有了壞心眼,中國的重要戰略資源、國內軍隊力量的調動部署等信息就會一覽無餘的被美國人偵知。
這就相當於自己主動把底牌告訴人家,把地圖送到人手上。這對我國的國防安全是一個極大的威脅。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國就算再困難,也要堅持建設我們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對這一方面一無所知,科研人員摸著石頭過河,慢慢的,中國的北鬥衛星系統才發展起來。
到了現在,北鬥已經完成了第三階段的組網工作。在測繪精度方面,誤差在1米左右。這個數據雖然不如美國,但相比俄羅斯,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畢竟我們的技術起步比較晚,要想在各方面趕超美國,還需要一定的經驗和技術積累。
更為關鍵的是,有了我們自己的北鬥系統,在授時、定位等軍用領域,我們就可以不必依賴美國的技術了,這才是北鬥系統對中國而言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