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不會長生不老永生不死,人類也是如此,銀河系滅亡的話人類也將消失毀滅,就我們所處的宇宙區域而百,地球的命運是與太陽的命運息息相關的。地球上的生命依賴著陽光生存,任何對太陽現狀的破壞都會造成災難。太陽一旦發生變故,地球就會受到牽連,人類將無處可去。任何改變太陽恆定的熱輸出的因素一旦出現,就能打破地球脆弱的氣候平衡,使我們進入災難性的冰期。
太陽系磁場與太陽風(即來自太陽表面的穩定的粒子流)相關,它的變化也可能帶來同樣的災難性後果。如果地球附近的哪個恆星發生了爆炸,我們也會被迫陷入致命的輻射之中,眾行星的運行軌道也會因為某個黑洞穿過太陽系而發生變化。使地球能逃脫所有這一切令人絕望的可能性,它也無法永遠維持現狀,真正的「永世長存」。
銀河係為何可以一直轉動? 天文學家分析稱,當漩渦星系的引力密度波輸送的大量氣體進入到星系核心時,就會形成這種恆星組成的「棒」;與此同時,這也是恆星眾「新生子」的養料;更有那些幾乎在每個星系都盤踞著的大質量黑洞,亦不客氣地利用氣體攜帶來的「食物」而「大快朵頤」一番。
銀河系相當巨大,在其所處星系群中列居第二。它主要由質量和年齡不盡相同的數以千億計的恆星和星際介質(氣體和塵埃)所組成。它們大都密集地分布在銀河系對稱平面附近,其餘部分則散布在銀盤上下近於球狀的銀暈裡。
恆星和星際介質在銀盤內也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更為密集地分布在由銀河中心伸出的幾個螺旋形旋臂內,成條帶狀。一般分布在旋臂內的恆星,年輕而富金屬。而散落在銀暈裡的恆星則是年老而貧金屬的。其中最老的恆星年齡達150億年,有的恆星早已衰老並通過超新星爆發將內部所合成的含有重元素的碎塊連同灰燼一起噴射到銀盤上。
由於在棒旋結構星系中,上了點年紀的紅色恆星要遠多於年輕的藍色恆星,天文學家進一步預測認為:在中央出現了一根棒狀結構,意味著該旋渦星系已走過了作為高產出的「恆星工廠」階段,就像人從青年期正穩步邁入中年期一樣,正如我們所在的銀河系。
而在整個宇宙尚且年輕之時,旋渦星系中具有棒狀結構的不超過1/5,而現在棒旋星系的比例超過了2/3,這種觀測結果無疑與天文學家作出的理論預測相符。
棒旋星系在運動方面的特徵是,核心常為一個大質量的快速旋轉體,運動狀態和空間結構複雜,棒狀結構內部和附近的氣體和恆星都有非圓周運動;星系盤在星系的外部似乎居主要地位,佔星系質量的很大一部分。
隨著地球在其軌道上移動,這些分子的變化可以映射更遠處的物體。測量這一轉變顯示出整個星系是如何轉動的,甚至可以提供關於銀河系質量的信息。
據報導,天文學家假設,如果我們回到早期的宇宙中,一些地方有大量的氫和氦,密度比其他地區濃厚。在密集的地區,在星系形成初期,氣體聚集;最厚的區域坍塌成星形物。
研究人員說:「這些恆星很快燃燒成為球狀星團,但重力使其繼續崩潰成雲,接著,它們形成旋轉盤。這個旋轉的盤,憑藉著重力,吸引了更多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盤狀星系。在盤內,新的恆星形成。而保持在原來雲的裙邊是球狀星團,以及由氣體、塵埃和暗物質組成的光環。」
也許你還是不明白銀河係為什麼轉動,小編給你舉個例子。如果你把麵團像扔球一樣的拋到空中去,麵團旋轉產生一個扁平的圓盤,就像一個披薩。銀河系會轉動,就是這個原理,你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