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Space Race),開啟了火星的航天探索時代。60年來,被古人稱為「熒惑」的這顆星星的真實面目,逐漸被人揭開。
但火星探索的道路並不平坦。1960年,蘇聯首次嘗試發射火星探索火箭。1965年,美國水手四號(Mariner 4)第一次傳回火星數據。還有如今仍在火星地表漫步的美國好奇號(Curiosity),火星探測經歷了飛掠、環繞器軌道探測、著陸器登陸火星、巡視器火星地表探索四個階段。
nasa好奇號
在累計40多次探測器發射中,僅有半數成功,8次成功著陸。但是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從未止步。今年,作為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將在單次任務中同時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之後,美國「毅力號」和阿聯「希望號」也緊跟出發,開展人類對火星的新一輪探索。
天問1號升空瞬間
火箭嗖嗖上天,神秘的宇宙被逐漸揭開神秘面紗。但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探索火星的底氣,畢竟比上天(技術)更艱難的是——省錢啊!
想要少花錢,先要知道火箭是怎麼發射的。火箭是通過氣體高速向後推進,產生與地面的反作用力。就跟我們用力蹬地起跳一個意思。
看起來原理簡單,但除了火箭和太空飛行器本身巨大的自重外,為了到達太空,還需要產生足夠逃脫地球引力的速度,要做到這真的又貴又艱難。所以很多時候,火箭推進發動機的費用,比上天的衛星還貴。
發動機分離
為了達到逃脫地球引力的速度,火箭需要多次點火。在升到一定高度後,一級發動機會率先熄火分離。接著由二級發動機接力,之後二級發動機分離,三級發動機接力。火箭載著太空飛行器越飛越輕,越飛越快。通過反覆的加速,火箭可以超越宇宙速度,擺脫地球甚至太陽的引力。
一次大型的發射,前後需要數億資金(研發的費用就不提了)。為此,各國想方設法的省錢。最便宜的方法就是採用低緯度發射。發射場的緯度越低,地球的轉動速度越大,越能使發射衛星更好的借力。比如我國就在版圖南端——海南文昌,修建了一個低緯度發射場。
海南文昌發射場
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玩的是高端技術流,通過發射器減速來軟著陸,避免墜落時產生的高溫和撞擊。這樣可以保留髮動機的軀殼,只需要重裝燃料就能重複利用。
spacex首次利用回收火箭執行nasa發射任務
雖然釋放人力,卻讓風險直線上升,但這技術要求十分高,馬斯克大神還是需要膜拜一下的。
如果從地表開始算起,那麼發射器需要的推動力,以及飛行的裡程,肯定遠遠大於在萬米高空發射所需的能量。
那麼如何實現萬米高空發射,給發射器一個更高的起跑點呢?美國平流層發射公司完成了平流層發射飛機的研製。平流層飛機,可以將火箭攜帶至平流層(近地表為對流層),然後發射。據數據表示,該飛機機翼長達117米,總重量至少226噸,是當之無愧的「最大飛機」!
機身分開為兩個的「最大飛機」
而且在平流層發射火箭,可以減少對流層帶來的幹擾,縮短火箭發射的距離,降低事故機率。並且和傳統火箭發射相比,該飛機可以一次性發射三枚火箭,還可以重複使用。但要頂住火箭發射時強大的壓力,還要繼續優化。如果真的能投入使用,這將極大改變人類探索宇宙發射火箭的方式。
「最大飛機」,機身中間攜帶火箭
火箭使用的燃料,有液體、固體之分。如果採用固體推進劑,會比液體火箭便宜不少,但推進性能就稍弱了。目前,中歐各國,都在加油研發高性能燃料,想從源頭上降低上天費用。
比如紐約大學教授羅伯特·戈達德就在20世紀初,前瞻性的首次提出了利用電磁場加速離子來推進飛行器的設想。 這種發動機使用氙作為推進劑。當氙進入發動機室後,其中的氙原子核和電子首先在電場的作用下分離,使氙原子核變成游離的氙離子。之後,氙離子進入了發動機中的兩片柵格網之間,由其間的靜電場加速到較高的速度後噴出。
離子電推發動機原理示意圖,圖中兩塊綠色的板即為加速用的柵格板。圖片來源Wikipedia
深空一號所使用的離子電推發動機試車,發動機噴出了呈現淡藍色的離子束。圖片來源 wikipedia
航天事業的發展,無論是研發還是實踐,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財力和人力。越是發達的國家,越是重視航天發展。畢竟,宇宙無限,除了各種不可知的資源,還有尋找下一個類地星球的可能。
不知我們能否發現下一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