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指的是待分析物的含量質譜可以通過分子量信息定性(結構)。
1. 質譜信號強度與待分析物含量的關係
任何定量分析方法都需要建立實驗測量信號與待分析物的量的關係。很幸運的是,在質譜中,通常也可以建立這樣的關係,因此質譜信號是可以用於定量的。
既然問題是「質譜是怎樣做到定量的?」,我們不妨把質譜信號的產生按時間順序粗略分為三個步驟,即離子的產生,傳輸與檢測。
產生離子時,不同樣品分子的電離通常是相互獨立的。因此樣品量越多,其產生的離子也就越多。目前常用的各種離子化方法(EI、ICP、ESI、MALDI等)在實驗中(嚴格來說僅在一定濃度範圍內——術語是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都至少滿足樣品量與產生離子量的正相關,一般情況下也可以進一步近似成線性相關。
傳輸離子時,簡單來說可以認為傳輸效率與被傳輸離子的量無關;(嚴格地說,被傳輸的離子太多時,相同電荷的互相排斥會造成離子束的「體積」變大,導致傳輸效率下降。這種影響在空間有限的離子阱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因此在離子阱質譜中一個重要的技術就是適當控制進入儀器的離子數量,使其既不太少也不太多。)
檢測離子時,不論是使用光電倍增管的檢測器,還是檢測鏡像電流的檢測器(ICR/Oribtrap),其信號強度(在一定範圍內)均與離子數量大致線性相關。
我們看到的質譜圖常用相對強度作為縱坐標,即0-100%最強峰,而不展示信號的絕對強度。但在做質譜的時候,儀器記錄的當然是絕對強度(相對強度也是通過絕對強度換算出來的)。我們需要用絕對強度來定量時,就需要這部分平時不常看的信息了。
另外,在談到色譜-質譜聯用方法時,待分析物與實驗測量信號的關係之中又多了一層色譜,即待分析物含量->色譜流出物中樣品含量->質譜信號。與EI譜圖分析以相對強度為主不同,在色譜-質譜聯用時,信號的絕對強度就成了我們天天都要關心的內容,因為質譜信號強度隨時間的變化就是實驗的色譜圖,通常以總離子強度或者某一特定質荷比離子的強度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