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關注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了解更多百科知識。
語言是人類文化中的重要載體,對人類文明的傳承和延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的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它們曾經彼此獨立,互不通曉,直到新航路開闢,世界各地文化慢慢融合交流,人們才發現語言的不同給國際交流帶來了多大的困難。世界上現存的語言約有六七千種,但使用人數較多範圍較廣的卻只有十多種。對於西方世界而言,希臘語、拉丁語、法語都曾在一定時期成為過通用語。拉丁語是最早的國際語言,在西方廣泛流行。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拉丁語仍然持續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分化演變成了現在的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和羅馬尼亞語等等。拉丁語的國際地位後來被法語取代。文藝復興之後,英語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有競爭力的語言。在莎士比亞時期之後,英語便開始走向世界,大約從英國發生工業革命,也就是18世紀中葉開始,英語已經成為一種可以與拉丁語和法語爭雄天下的語言。隨後幾百年的時間裡,英語一路披荊斬棘,把拉丁語、法語等過往的「強勢語言」都拍在了沙灘上,慢慢地成為佔據主導地位的國際通用性語言。
英語屬於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族下的西日耳曼語支,起源於歐洲西部。從5世紀中葉至今,英語的演變經歷了三個時期。
古英語時期(450~1150)從不列顛島被異族入侵開始。不列顛島原是羅馬帝國管轄的一個邊遠行省。5世紀初,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族朱特人、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相繼入侵,佔領了島上的平原地區,把當地的凱爾特人趕到西部和北部山區。朱特人、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均使用日耳曼語族西支的方言,雖然不同,但彼此相通。他們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漸融合,成為一種新的語言,這就是古英語(Old English)。由於盎格魯部落人數最多,因此不列顛島逐漸稱為Engla-land(盎格魯人的國土),這個詞在近代英語變為England(英國);而這一國土的語言則稱為Englisc(盎格魯人的語言),近代英語變為English(英語)。英語在5—6世紀時,用原始的「魯納」(runa)字母書寫。7世紀時,基督教從愛爾蘭傳入英格蘭,英語開始拉丁化。從8世紀下半葉到9世紀中葉,斯堪地那維亞人幾次大規模侵入英國。納維亞入侵者的語言屬日耳曼語族北支,它與早先侵入不列顛的三個民族所說的西日耳曼語差別不大,兩者共處,其結果是斯堪地那維亞語(以古諾爾斯語為代表)的語詞大量進入英語。在這一時期,說英語的人不過幾百萬人,而其使用範圍也僅僅局限在不列顛島。正如我們的古漢語一樣,古英語如果不專門學的話,英國人也很難看懂。有一段古英文可以感受一下:Fder úre, ú e eart on heofonum,Forgyf ús úre gyltas譯成早期現代英語:Our Father, who art in HeavenForgive us our trespasses
(我們的在天之父 請原諒我們的罪行 art在早期英語中為are的變格)
公元8世紀,在日耳曼人的老家北歐,一支號稱維京人的日耳曼族群迅速崛起,其中一部分維京人在今天的法國北部一個叫做諾曼第的地方停留下來繁衍生息,並將自己的日耳曼語與當地的羅曼語系融合,形成了「諾曼法語」。
中古英語時期(1150~1450)1066年,說法語的諾曼第人侵入英國,建立了後來聲名顯赫的英國金雀花王朝。從此法語成為英國的官方語言。英語也在此時進行了它最後一次重大的演變,與「諾曼第人」的諾曼法語融合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英語。這也是為什麼同源於日耳曼語,英語要比法語和德語詞彙多出幾倍的原因之一。此後約300年間,英語僅是在英國使用的三種語言之一。第一是法語(包括諾曼法語和巴黎法語),這是宮廷和政府的語言。其次是拉丁語,這是教會和學術界的通用語言。英國廣大人民說的英語屈居第三位。
中古英語有幾種方言,但以中東部方言佔優勢,因為首都倫敦和具有極大文化影響的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位於這一方言區。1362年,英國國會第一次正式用英語開會,並且法令規定以後一切法庭訴訟必須用英語進行,英語這才逐漸恢復了它的地位。從諾曼徵服之後的300年裡,歷任國王都說法語,只會一點或者完全不懂英語。這一情形直到1399年亨利四世登基之後才徹底扭轉。他是第一個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英國國王。而且還是英語文學藝術的熱誠贊助人。在他的影響下,中古英語的中東部方言成為了文學語言,並逐漸取得了民族標準語的地位。

近代英語時期約從15世紀中葉開始,分為早期(約1450~1700)和晚期(約1700年至現在)。晚期近代英語即現代英語。早期近代英語時期正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當時英國學者中有很多人精通古典語言,他們從希臘語、拉丁語借來許多詞語。早期近代英語時期的名家如T.莫爾、F.培根以及後來的詩人J.彌爾頓和科學家I.牛頓等,既用英語寫作,也用拉丁語寫作。希臘羅馬文學、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文學都是當時英國作家吸取文學素材的寶庫,也是吸取語言材料的泉源。英語不是先有拼寫規則然後拼寫的,而是在隨意拼寫中逐漸約定俗成了拼寫規則的。15世紀,英語發生語音的重大變化。剛剛寫定的文字無法系統地改變,混亂的寫法流傳下來成為今天拼寫定型的基礎。1611年出版英王詹姆斯一世欽定的英譯本《聖經》長期被認為是近代英語的句子結構和文體的楷模。莎士比亞作品的出現和欽定本《聖經》的誕生說明英語越來越成熟。英語發展到17世紀,已成為能夠和古代希臘語、拉丁語、近代法語、義大利語相媲美的文學語言。1662年正式成立的皇家學院提倡用質樸的英語探討哲學和自然科學。從此,英語逐漸代替拉丁語,成為科學和哲學著作的語言。1755年出版的S.詹森編纂的《英語詞典》第一次把英語作為全民語言記錄了下來,它對英語的規範化起了積極的作用。17世紀,英語擴展到北美。18世紀,又逐漸擴大到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各地,導致英語詞彙的擴大。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民族文化互相接觸,給英語帶來了數以千計的新詞。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發展,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創造了不少新詞,而英語本身又具有開放性,使詞彙持續增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技方面的新詞許多來自英語,新的政治、經濟、文學術語也往往能在英語裡找到原詞或原義。此外,英語在國際上的使用也從另一方面促使其詞彙的擴大。除英國英語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英語。美國在18世紀建國之後,本土語言仍以英國為宗,但在一戰後,隨著國家的興盛發達,漸漸產生了地區性的變異,形成「美國英語」。二戰以後,由於美國的大眾傳播媒介迅速發展,美國英語已反過來對英國英語產生影響。在文學作品上,這兩種英語的區別比較明顯,但在學術、科技文章方面,兩國作者使用的是一種中性的共同文體。在過去的3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英國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英語文化圈,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國際貿易等諸多方面始終保持著優勢地位,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製造源和輸出源,從而把英語帶向了全世界。尤其兩次大戰期間和大戰之後,美國的人員和物資像潮水似的輸往戰勝國和戰敗國,同時帶去了美國技術和美國英語。以美國英語為代表的美國文化走向了全世界。由此,英語的世界影響力開始形成並最終確立。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