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3月20日訊 3月,offer(留學錄取通知書)到的季節。
一份offer,對有些家長而言,是裝點門面的榮耀。
一份offer,對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杭外劍橋國際高中中心主任夏谷鳴而言,則是對學生各得所歸,找到自己適合的教育期待。
正是這兩種不同教育理念的差異,在A-level新開科目《英語文學》身上,顯得尤為明顯。
2012年9月,杭外劍高將《英語文學》設為必修課。今年,首屆修讀《英語文學》的學生畢業。
英國和美國本土得A率都不高的《英語文學》,同行避之不及稱之為「吃力不討好」的《英語文學》,杭外劍高為何執意開設並作為必修?
變革進行時
杭外劍高將《英語文學》列為必修課
高二開《英語文學》之時,杭外劍高學生張璐穎有點牴觸。「這對英語母語的人來說,尚且難,更何況對於我們?要是拿個難看的分數,還怎麼申請?」升學,還是首當其衝的話題。
意料之中的難,在上課之初就遇見了。文章大意是讀懂了,可無從下手分析。「最終的考試,只有一道題,給一段文章,就此分析,一小時內作答。」張璐穎說。有時,會要求用兩三種方式理解同一篇文章。
這樣的題型,固然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激發個人的發散性思維。但若胸中無墨,又如何來指點江山?
比如,英國著名現代詩人奧登(W. H. Auden)是位沒有公開表明身份的Gay(男同性戀),他的詩句之中會隱晦地表達這種上下求索不得的情感。
他還會旁徵博引,《美術館》(Musee des Beaux Arts)一詩就是由勃魯蓋爾的名畫《伊卡魯斯》而引發。「這幅畫取材於希臘神話,要是對此一無所知,很難理解詩意。」杭外劍高學生金冰瑩說。
有時,根本沒有文章,而是直接拋出一個話題。比如,某某作者用怎樣的手法表達婚姻問題。要是沒有相關作品爛熟於胸,又怎麼表達觀點?
統考後一半學生的成績是C
就是這樣一門必修課,不費時費力,沒有悟性,都不足以駕馭。「最難之處,是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理解。作品裡,還藏著不少歷史與典故。」金冰瑩認為。
統考成績出來,一屆120個學生裡,一半人拿了C,拿A的只有少數。「要知道其他每一門課都有過半的人拿A。」張璐穎說。落差之下,有家長和學生接受不了。
「群裡有一位媽媽說,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輾轉反側。她不斷地自問,美國夢就這樣破滅了?」杭外劍高的高二家長王先生回憶。當時,「不少家長激動得有點偏激。」
王先生的想法,與他們並不同。「這門課,正好是對人文課缺失的彌補。」他不喜歡「成績取代一切」的盲目與偏執。
父母的「狹隘」,有時會影響孩子。
剛上劍高時,爸爸就給金冰瑩定了標準:要上美國前30的高校,即便第31位都不行。「高二定申請意向的學校時,天哪,我發現自己真的沒什麼學校可申請了。」金冰瑩苦笑。
從抱怨到喜愛,改變在一點點發生
儘管被「偏執」裹挾了9年,但改變,總會一點點發生。
現在,張璐穎不再抱怨英語文學了。令她意外的是,自己反倒是愛上了英文詩。
對於詩歌這類深奧玄妙的文體,她向來敬而遠之。可偏偏開課第一年,外教Amanda就拿出一本英國詩人託馬斯·哈代(也是英國作家,《德伯家的苔絲》作者)的詩集。
Amanda逐字逐句的分析之下,張璐穎漸漸會讀詩了。她看出了哈代遭妻喪之痛後,詩風大變。即使再拿其他詩來,也可讀出詩的情感與意向。
偏文的金冰瑩,帶著好奇走入英語文學課堂。
最近,課上在深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作家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名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弗洛斯河畔之上,一座磨坊的興廢牽引著兩代人的情感與命運。
其實,喬治·艾略特這個男性名只是筆名。瑪麗·安·伊萬斯(Mary Anne Evans)這個女性名,才是作家真身。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世俗偏見之下,瑪麗不得不用男性名才可引起公眾的關注。
「如果沒有老師的點撥,恐怕我們難以發現那些細膩的內心描寫是女性才有的筆觸。」金冰瑩開始喜歡琢磨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弦外之意。
【對話校長】
教育不僅僅只為申請上幾所學校
杭州外國語學校劍橋國際高中,是全國170多家A-level辦學中心裡,唯一一家將英語文學納入必修課的學校。
2012年9月,杭外劍高辦學4年後,引進這門在同行眼裡「吃力不討好」的A-level科目《英語文學》。
對課程推行者而言,是種莫大的挑戰。「走的道路,挺艱難的。」杭外劍高夏谷鳴校長淡淡地笑道。
這門課,即便對英國和美國本土的高中生而言,學起來也不易。他們的得A率,也很低。「我們的學生,語言又能不能跟上?」這是夏谷鳴最初的擔心。
可漸漸地,他發現,問題遠沒有那麼簡單。家長一上來便問,「考差怎麼辦?」因為統考成績一事,與家長糾結了整整半年。
其實,這樣的糾結,更是不同教育理念的糾纏。
「中國家長在升學角度,很少考慮量力而行。儘管我們一直強調並贊同『適合的教育』,可一旦落實到自身的孩子身上,就找不準定位。
孩子託福考108分,家長嫌不夠,離滿分120分還有差距,要求孩子再考。在傳統教育之下,家長也被死分數框定。
沒有考不進的大學,只有不用功的孩子與不負責任的老師。『必上清華北大』傳統的思維,牽引到了這裡。
但事實,並非如此。有志者,不一定事竟成。這背後,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的孩子優秀,但不一定都達到能進哈佛耶魯那個層面的優秀。
教育,不僅僅只為申請上幾所學校。教育,更應該是一顆平常心。
國際培養人才的標準都變了,我們怎麼還是禁錮在傳統教育理念裡呢?」
令他欣慰的是,家長正在一點點地改變。分數之外,他們漸漸意識到孩子的交流能力、創新能力與人文素養的培養。
「本是教育孩子的,沒想到教育了家長。」夏谷鳴自嘲地笑了下。抿了一口水,他又說,「若是能改變家長,也是好的。」
給孩子能與英美同齡人「對話」的人文素養
眾人皆懼,我獨往矣。《英語文學》的必修課,是開定了。
推行前,劍高做了大量調查。向英國前15%位和美國前30%位的名校發郵件,詢問學校招生官對開設《英語文學》這門課的看法。
「回覆郵件裡,招生官都說非常欣賞我們接受這個挑戰。這門課對本土學生而言,就不易。即使我們考的沒有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好,他們也能理解。」杭外劍高教學中方主管謝慧萍說。
招生官的這一回復,無疑打消了不少不安。
這背後,有夏谷鳴自己的一番思量。
「目前,我們引進的國際教育項目有缺陷。有的缺陷,永遠解決不了。有的,目前解決不了。有的,在推進中就能解決。
現在,國內教育的人文學科並不缺失,卻被忽視。語文,變得為了迎合考試而無法觸及人的靈魂。
引進的國際教育呢?不是變形的教育模式,而是根本沒有自己的教育模式。」
夏谷鳴想建立自己的國際教育模式:給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他並不奢求學生能在兩年的時間裡,就對英語文學有深刻的理解。他期待,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二三十年後慢慢顯現人文素養的積澱。
這也是出去的需要。
在英國和美國的中學,英語文學是門必修課。他們有完整五年人文素養的培養。如果你沒有,那麼當你走出去,與你交流的人,與你共事的人,與你競爭的人,背景優於你。你拿什麼立足?
在文學欣賞、對文學現象分析之中,培養批判性思維。只有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才能更有的放矢地交流。」
儘管,夏谷鳴將良苦用心告知於家長。但他坦言,內心仍有些許忐忑。
當時,這屆學生的成績還未出。若是結果並不好,家長是否會歸咎於《英語文學》開設之過?
好在現在,英國錄取結果已出,美國高校正在陸續發放offer。10名學生被牛津和劍橋錄取,美國已出的offer中,有學生被芝加哥大學、約翰霍布斯、西北大學、聖路易斯等一批一流大學錄取。
有一位被牛津錄取的學生,拿了3A1B1C。1C,恰是英語文學。另一名學生,拿了5個A(英語文學是A),卻被牛津拒絕了。
「統考成績,僅僅只代表一種學術能力。錄取中,還要看個人陳述、教師推薦等其他多種材料。綜合這些,來看這名學生的特質與能力,是否與學校相匹配。因此,成績並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夏谷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