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深處的安徽六安毛坦廠,被稱為 「高考工廠」,每年高考期間都會出現萬名考生趕赴考場的壯觀場面,其影響力在居高不下的本科上線率下,更是名聲大噪。
在我國高中學校不少,但能夠如毛坦廠中學被無數家長和學子知道的高中卻少之又少。那麼這所中學與其他的中學有什麼不同?
從毛坦廠中學的學校變遷來看,這所高中成立於1939年,與那些百年名校相比,算是年輕的高中,在1952年改為公立,當時的校名是六安縣第二初級中學,史稱「六安二中」,直到1960年,才有了高中部,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該校更名為六安縣毛坦廠中學,在1992年,該校經歷合併再次更名,便是如今的六安市毛坦廠中學。
截至2017年,毛坦廠中學總佔地1800餘畝,擁有毛坦廠鎮主校區、六安東部新城校區,兩個校區,教職工780餘人,教學班200多個,在校學生高達25000人,其師資規模大得嚇人,這樣的師資力量在國內高中算是少有,甚至堪比一些大學的規模。
在2014年至2017年這4年間,該校連續本科達線人數突破10000人。在2018年,該校一本上線率為66%,本科上線率95.7%,600分以上222人,理科最高分698分,文科最高分634分。因此,在外界便喊出了毛坦廠中學為寒門子弟爭得了未來。
毛坦廠中學擁有很高的本科上線率,擁有很好的硬體設施及師資,無論是哪一方面都是很多高中羨慕的,尤其是這些年取得的成績。
那些高考中失意的學子,為什麼能夠在毛坦廠中學實現人生的蝶變呢?這個問題,恐怕不止是家長關心的問題,也是很多高中管理者極為關心的問題。
毛坦廠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其實與暗藏的競爭機制有著莫大的關係,老師與老師的教學水平的競爭,學生與學生成績的競爭,在這種適者生存的競爭中才出現了嚴格的管理,才有了如此高的本科上線率。
也許有很多人會反駁這一觀點,但是為什麼曾經成績一般的孩子能夠蝶變,是他們通過一年的學習,變得聰明了麼?
顯然不是,更多的是學校的嚴格管理,讓學生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學習上,其周圍拼命競爭學習的氛圍讓很多想要懶惰的孩子,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或許這就是老師們口頭上經常說的:三勤加一懶,想懶不得懶。
同樣,因為有著如此激烈的競爭,老師們也試圖在教學水平上尋求突破,而不是渾渾噩噩地度過一天又是一天。因此,在毛坦廠中學,不僅僅是學生想不優秀都不行,就連老師也是如此。
可怕的競爭,衍生出的嚴格管理,這或許是毛坦廠中學成功的真正原因。相信很多高中的管理者也試圖去學習經驗,也許有人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是沒有幾個中學管理者有如此魄力去破舊立新。不過,任何領域一旦引入了這種可怕的競爭機制,又豈能平凡。
然而,對於很多高中來說,他們將一切的失敗都放在了資源上,沒有好的生源,沒有好的教師等。實際上,不是每一個偉大都是一開始就有著各種優勢,相反往往是平凡孕育著偉大。若是很多中學的管理者,不從內在的運行機製做出改變,僅靠參觀式取經,最終會被這個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