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來,科學家最接近萬有引力常數G的一次

2020-11-22 騰訊網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訪問關注。

原文以Gravity measured with record precision為標題

發布在2018年8月29日的《自然》新聞與觀點上

原文作者: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Stephan Schlamminger

控制引力相互作用強度的萬有引力常數G很難準確測量。現在,一支研究團隊採用兩種獨立方法測出了截至目前常數G的最精確值。

雖然引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很強,例如在舉起重物時,但是它是四種基本力中最弱的一種。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它們的質量成正比。如果其中一個物體是地球,引力則可能相當大。但如果是實驗室中的物體,引力則可能太小而無法準確測量。例如,兩個相隔1米的1千克物體之間的引力相當於少量生物細胞的重量

研究的實驗設置。

來源:Liet al.

1798年,科學家卡文迪許使用扭秤在實驗室中第一次確定了G值。該扭秤由一個啞鈴組成,啞鈴中間系了一條細絲。引力作用於啞鈴末端,方向垂直於啞鈴的杆和細絲的軸線。該力導致啞鈴圍繞該軸旋轉,導致細絲發生扭曲。

最終,啞鈴達到細絲的扭轉力與引力平衡的位置。啞鈴在該位置的旋轉角度被記錄下來。接著,沿相反方向施加引力並第二次測量旋轉角度。利用這兩個角度之間的差異可以計算出引力的大小。

在扭秤實驗中,引力由特定的外部質量源提供。這些質量源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位置之間移動以改變力的方向和大小。因為啞鈴在水平面上旋轉,所以原本會對實驗產生重大影響的地球引力可以忽略不計。

多年來,人們研發出了許多技術以通過扭秤來測量G值。2000年,通過用一塊薄板(也稱為板擺)代替啞鈴,實驗精度得到了顯著提升。

研究團隊依據不同的測量技術——扭秤周期法(TOS)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饋法(AAF),構建了兩個含板扭秤。在TOS方法中,板的旋轉是振蕩的。通過計算外部質量源處於兩種不同配置時的振蕩速度變化,計算G值。在AAF方法中,研究人員使用兩個轉盤分別旋轉扭秤和外部質量源。當細絲的扭曲量減小到零時,G由與扭秤相關聯的轉盤的角加速度來確定。

作者使用TOS方法和AAF方法得到的G值分別為6.674184×10^-11和6.674484×10^-11立方米每千克每平方秒。其相對不確定度是截至目前為止最小的:大約為11.6 ppm(ppm:百萬分之一),而先前使用AAF方法得到的G值不確定度是13.7 ppm。

研究團隊非常仔細地進行了實驗,並詳細描述了他們的工作。該研究是精準測量領域卓越工藝的典範。然而,G值的真值仍然不清楚。在過去40年中對G值進行的各種測定結果不盡相同(圖1)。雖然個別結果的相對不確定度大約為10 ppm,但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間的差異約為500 ppm。

圖1 | 萬有引力常數的測量。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強度由萬有引力常數G描述,G值以立方米每千克每平方秒為單位表示。該圖顯示了過去40年中G值的高精度測量結果,誤差條表示不確定度。紅色方塊表示本論文作者團隊的最新測量結果,紫色方塊表示他們過去的測量結果。豎直灰線表示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採納的G值,陰影區域表示不確定度。

這種差異至少有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種可能性是,一個或多個實驗的技術細節並沒有完全被理解,這可能導致測量的G值出現系統誤差或者未完全反映測量所存在的不確定度。舉例來說,細絲的滯彈性可能導致TOS方法得到的結果出現偏差——該效應在1995年被首次指出。

第二種可能性是,某些未知的物理機制導致測量結果分散。雖然後一種可能性更令人興奮,但可能性也更低。儘管如此,不應該無視這種可能。

目前,嘗試理解不同結果之間的差異與進行新測量同樣重要,甚至研究團隊得到的前後結果也不一致:最新兩個實驗確定的G值與同一實驗室之前得到的測量結果,在統計學上並不吻合。作者推測原因可能在於細絲滯彈性,但他們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

因為所有這四個實驗都是在同一個機構進行的,所以比較它們應該比比較世界各地不同研究組的不同實驗更為直接。因此,可以藉此機會揭示出現測量差異的原因,進而更進一步地了解G值的真值。應該鼓勵研究團隊接受這一挑戰。最後,如果我們想要理解G值的測量,就必須找出各種測量結果不相一致的原因。

相關焦點

  • 追尋萬有引力常數G
    萬有引力定律可以說是我們最熟悉的物理學定律了。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兩個物體間的吸引力F與二者的質量M1和M2的乘積成正比,而與它們之間的距離R的平方成反比。這個定律之所以被稱之為「萬有」,是因為牛頓認為宇宙中所有物體,大到太陽系中的星體,小到我們身邊的兩顆塵埃,都符合萬有引力定律。
  • 武漢科學家「遁地」30年 測出最精準萬有引力常數
    武漢科學家「遁地」30年 測出最精準萬有引力常數 2018-08-31 15:42:03來源:長江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國科學家羅俊院士團隊測出萬有引力常數G最精確值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30日訊(記者 柳潔 通訊員 王瀟瀟)引力是自然界4種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由於引力相互作用極其微弱而且不可屏蔽,因此萬有引力常數G是最難測定的物理常數之一。多年來,各國科學家—直在追逐該常數的精確測量。
  • 歷時30年探索牛頓之謎,中國科學家測出迄今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
    萬有引力常數G是最難測量的常數之一,確定G值對於檢驗萬有引力和深入研究引力相互作用有重大意義,團隊開發的技術和設備也已用於空間探索及引力波探測相關研究。 歷經30年,測量迄今國際上精度最高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
  • 測出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值 2018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
    這一年,新發現顛覆傳統認知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科學家卻探索了百年。11月在法國凡爾賽召開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決議。國際單位制中的4個基本單位改由自然常數來定義,質量單位千克採用普朗克常數定義,電流單位安培採用基本電荷量定義,物質的量單位摩爾採用阿佛加德羅常數定義,溫度單位開爾文採用玻爾茲曼常數定義,並於2019年國際計量日(5月20日)起正式生效。
  • 我國科學家耗時30年測出目前最精準引力常數G
    我國科學家耗時30年測出目前最精準引力常數G為基礎物理學研究和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提供支撐本報武漢8月30日電 (記者程遠州)30日,《自然》雜誌刊發了我國科學家羅俊與其團隊測量引力常數G的最新結果,該團隊採用兩種不同方法測量
  • NSR綜述: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是17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
  • NSR綜述: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
    17世紀自然科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在萬有引力定律(F=GmM/R2)中,描述引力作用強度的萬有引力常數G是一個普適常數,不受物體大小、形狀、組成成分等因素的影響,是一個與天體物理、地球物理和理論物理等密切相關的物理學基本常數。
  • 中國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
    團隊成員薛超及同事在研磨球體 華中科技大學供圖  1687年,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有人說這個發現得益於一顆砸到牛頓腦袋上的蘋果,也有人說這種說法純屬虛構,但無論如何,牛頓成功地讓世界各地的中學課本裡多了一個描述萬有引力的公式:F=G(m1m2)/r2,其中G是萬有引力常數。
  • 萬有引力常數G新成果編入高中物理教材
    該《答覆》成文於2019年8月19日。  《答覆》稱,2018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新修訂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必修2中要求學生「通過史實,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過程。知道萬有引力定律。認識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義」。普通高中物理教科書依據《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編寫,並參考當前科學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統籌安排相關學習內容。
  • 萬有引力常數真值 想方設法靠近你
    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已經過去300多年了,但與之相關的萬有引力常數G始終沒有一個準確真值,科學家們幾百年來也在一直設計各種實驗,試圖在G值測量中達成一致。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羅俊加入了研究引力常數的隊伍。在華中科技大學喻家山的山洞裡,他們團隊幾乎每十年會更新一次引力常數的測量精度。
  • 歷時30年,中國學者測出迄今最高精度萬有引力常數
    萬有引力常數G是最難測量的常數之一,確定G值對於檢驗萬有引力和深入研究引力相互作用有重大意義,團隊開發的技術和設備也已用於空間探索及引力波探測相關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羅俊院士團隊就採用扭秤技術精確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歷經10多年的努力,在1999年得到了第一個G值,被隨後歷屆的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錄用。
  • 萬有引力常數變化周期為5.9年
    科學家們注意到,G值5.9年的振蕩周期幾乎完美地與地球的自轉速率相配合,而地球自轉速率由LOD測量值決定。儘管他們聲稱並不知道什麼原因導致了G值和LOD之間的關聯,但仍然小心翼翼地提出了他們的看法,「最有可能的」是與地核中的循環電流相關,不斷變化的電流影響地球的轉動慣量,影響到LOD,進而與密度變化一起影響到G值。
  • 中國科學家測出國際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新聞—科學網
    有人說這個發現得益於一顆砸到牛頓腦袋上的蘋果,也有人說這種說法純屬虛構,但無論如何,牛頓成功地讓世界各地的中學課本裡多了一個描述萬有引力的公式:F=G(m1m2)/r2,其中G是萬有引力常數。 萬有引力定律認為,大到宇宙天體,小到看不見的粒子,任何物體之間都像蘋果和地球之間一樣,具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定律雖好,要想派上實際用場,還得知道G的值。然而,這個值到底是多少,連牛頓本人都不清楚。 300多年來,不少科學家在努力測量G值並讓它更精確。
  • 牛頓提出萬有引力理論並未得出G的數值,那引力常數值是怎樣來的
    萬有引力公式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個公式了,我認為只要是上過學的都可以輕而易舉的把它寫出來,但是關於公式裡的G的數值是怎麼來的,很多小夥伴可能還說不上來。其實牛頓在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後,關於萬有引力常數是多少,連他自己也不清楚,所以我們不知道也不足為奇。
  • 我國科學家測出最精準萬有引力常數 助力探索引力規律
    人民網武漢8月30日電 8月30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團隊最新測G結果,該團隊歷經30年艱辛測出了截至目前常數G的最精確值。 解牛頓未解之謎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指出了使蘋果落地的力和維繫行星沿橢圓軌道運動的力本質一致,而這種力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小到看不見的基本粒子,大到宇宙天體,這就是「萬有引力」。 要計算物體間的萬有引力,則需知道引力常數G的大小,但令人遺憾的是截至目前,我們並不知道G的精確值是多少。
  • 隱秘的萬有引力常數
    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經典物理的核心觀點也是最具變革性的觀點。萬有引力告訴人們天上的星星與地面的石頭遵守著相同的規律。萬有引力的一個預言就是:已知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和地球半徑,如果在直到萬有引力常數的話就可以求出地球的質量。想像就是一個偉大的結論,當我們談到地球是只能用大,很大,重,非常重這些詞來形容,有了萬有引力定律人們居然可以憑藉智慧獲得人類家園的一些基本的參數,終於對地球有個基本認識。
  • 牛頓未解之謎 中國科學家測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
    300多年來,不少科學家在努力測量G值並讓它更精確。就在8月30日凌晨,《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家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的研究,測出了截至目前最精確的G值。卡文迪許的嘗試G值不明確,萬有引力定律就算不上完美。
  • 萬有引力常數G是有理數還是無理數?
    在萬有引力定律中,對於相隔一定距離的兩個物體,它們之間的引力大小正比於它們質量的乘積,比例係數被稱為萬有引力常數(G)。根據目前最為精確的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為6.67408×10^-11 m^3/kg/s^2,相對標準不確定度為46 ppm(百萬分之四十六)。
  • 中國科學家測出最高精度萬有引力常數
    由於引力相互作用極其微弱且不可屏蔽,因此,萬有引力常數G是最難測定的物理常數之一。多年來,各國科學家—直在追逐該常數的精確測量。  近日,權威學術雜誌《自然》刊發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團隊最新測G結果——該團隊歷經艱辛30年,測出了截至目前常數G的最精確值。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指出,使蘋果落地的力和維繫行星沿橢圓軌道運動的力本質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