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3 科技日報 房琳琳
語音播報
牛頓萬有引力常數G,在過去40多年中被測量過多次,但是由於偶然和系統性的錯誤,測量結果間的差異比我們預想的要大得多。現在,科學家發現G值隨時間每5.9年有一個振蕩周期,他們認為G值變化跟測量本身沒有關係,一定還有別的因素在影響著測量結果。
到底「別的因素」是什麼?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加州理工學院退休科學家約翰·安德森與合作者在最近一期《歐洲物理快報》上發表了G值與一種叫做「每天時長」(簡寫LOD)之間關係的論文,其主要觀點是,G值測量能在可預測的方式下變化。
科學家們注意到,G值5.9年的振蕩周期幾乎完美地與地球的自轉速率相配合,而地球自轉速率由LOD測量值決定。儘管他們聲稱並不知道什麼原因導致了G值和LOD之間的關聯,但仍然小心翼翼地提出了他們的看法,「最有可能的」是與地核中的循環電流相關,不斷變化的電流影響地球的轉動慣量,影響到LOD,進而與密度變化一起影響到G值。
G常數是我們理解牛頓定義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重力」的必要條件。G常數不是直觀的概念,與物體重力加速度g=9.81m/s2也不同。官方的G值是6.673889×10-11N·m2·kg-2,但是13次測量顯示的結果在6.672×10-11N·m2·kg-2到6.675×10-11N·m2·kg-2之間,變化率大約在萬分之一。
安德森說:「令人驚訝的5.9年周期被計算出來後,很多實驗室測量的G值竟然可以協調統一了,而測量誤差都限定在很小的數值以內。」
此前,科學家曾考慮,5.9年差不多是太陽11年周期的一半,太陽活動變化引起的幾次太陽耀斑會影響地球大氣層進而對轉動慣量造成影響。然而,更詳細的研究發現,二者之間並沒有太連貫和直接的聯繫。後來,有關人員發表在2013年《自然》雜誌上的論文稱,地球的LOD周期為5.9年,波動周期與G值的周期驚人一致。
儘管LOD和G值密切相關,但科學家注意到LOD的變化範圍最多只有10-9,比能改變G值的10-5幅值小得多,不足以解釋「LOD的變化能導致G值的變化」這樣的結論。
研究人員推測,這兩種改變均來自地核的變化,或另一些地球物理過程使然。因此,科學家們打算在未來研究其他與G值相關聯的因素。「我們計劃探討地球定點飛越異常與G值變化的聯繫,這些異常似乎也有周期性。」安德森說。
牛頓萬有引力常數G,在過去40多年中被測量過多次,但是由於偶然和系統性的錯誤,測量結果間的差異比我們預想的要大得多。現在,科學家發現G值隨時間每5.9年有一個振蕩周期,他們認為G值變化跟測量本身沒有關係,一定還有別的因素在影響著測量結果。
到底「別的因素」是什麼?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加州理工學院退休科學家約翰·安德森與合作者在最近一期《歐洲物理快報》上發表了G值與一種叫做「每天時長」(簡寫LOD)之間關係的論文,其主要觀點是,G值測量能在可預測的方式下變化。
科學家們注意到,G值5.9年的振蕩周期幾乎完美地與地球的自轉速率相配合,而地球自轉速率由LOD測量值決定。儘管他們聲稱並不知道什麼原因導致了G值和LOD之間的關聯,但仍然小心翼翼地提出了他們的看法,「最有可能的」是與地核中的循環電流相關,不斷變化的電流影響地球的轉動慣量,影響到LOD,進而與密度變化一起影響到G值。
G常數是我們理解牛頓定義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重力」的必要條件。G常數不是直觀的概念,與物體重力加速度g=9.81m/s2也不同。官方的G值是6.673889×10-11N·m2·kg-2,但是13次測量顯示的結果在6.672×10-11N·m2·kg-2到6.675×10-11N·m2·kg-2之間,變化率大約在萬分之一。
安德森說:「令人驚訝的5.9年周期被計算出來後,很多實驗室測量的G值竟然可以協調統一了,而測量誤差都限定在很小的數值以內。」
此前,科學家曾考慮,5.9年差不多是太陽11年周期的一半,太陽活動變化引起的幾次太陽耀斑會影響地球大氣層進而對轉動慣量造成影響。然而,更詳細的研究發現,二者之間並沒有太連貫和直接的聯繫。後來,有關人員發表在2013年《自然》雜誌上的論文稱,地球的LOD周期為5.9年,波動周期與G值的周期驚人一致。
儘管LOD和G值密切相關,但科學家注意到LOD的變化範圍最多只有10-9,比能改變G值的10-5幅值小得多,不足以解釋「LOD的變化能導致G值的變化」這樣的結論。
研究人員推測,這兩種改變均來自地核的變化,或另一些地球物理過程使然。因此,科學家們打算在未來研究其他與G值相關聯的因素。「我們計劃探討地球定點飛越異常與G值變化的聯繫,這些異常似乎也有周期性。」安德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