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道,著名海洋生物學家蒂爾尼·泰思(Tierney Thys)和美國加州蒙特雷灣水族館(The Monterey Bay Aquarium)研究人員近日向人們揭秘形狀奇特的神秘的翻車魚(ocean sunfish)。
翻車魚是世界上最重的多骨魚類,它可以生長到超過3米長,重達2.3噸,但它沒有真正的尾鰭。
翻車魚屬於翻車魨科(Molidae),學名為「Mola mola」。它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不同尋常的形狀。翻車魚是河豚科的巨型親戚,是所有多骨魚中最重的魚種,它可以生長到超過10英尺(約合3米)長,重達5000磅(約合2.3噸),但其身體又圓又扁,像個大碟子,它有強大的背鰭和臀鰭,卻沒有真正的尾鰭,於是使它們看上去好像後面被削去了一塊似的。
翻車魚現在是蒙特雷灣水族館的明星,該水族館的負責人約翰·奧沙利文(John O』Sullivan)說:「當近4英尺(約合1.2米)長的翻車魚緩慢地遊著時,它的大眼睛不停地旋轉。」
海洋生物學家Tierney Thys試圖揭開翻車魚的神秘面紗
海洋生物學家蒂爾尼·泰思說:「我始終覺得,翻車魚奇特的外形隱藏著關於它的大秘密。」泰思解釋稱,翻車魚出現於4500萬至3500萬年前,當時恐龍已滅絕,鯨魚仍然還有腿。一組河豚魚長得像小坦克,開放的海洋只剩下珊瑚礁。隨著時間的推移,河豚魚笨重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小,但不像其它的深海魚類那樣呈流線型。
翻車魚出現在45萬到35萬 年之前,那時候恐龍已經滅絕,鯊魚還有腿。
泰思在臺灣、南非、峇里島和加拉帕戈斯群島追蹤並研究翻車魚,因此,她已成為世界領先的翻車魚專家之一。她說:「翻車魚出現在北極圈以北,南至智利和澳大利亞。聽說莫三比克也有,我很想去莫三比克。」
泰思說:「我們解開了許多奧秘。」研究人員發現,翻車魚是遊泳健將,它們可推開洋流,這表明它們並不是之前人們認為的昏昏欲睡的漂流者。科學家正在探索到底是哪些因素促使翻車魚遷移,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溫度。翻車魚喜歡55至62華氏度的水溫。它們每天潛水約40次。它們可用背鰭在海中翻筋鬥而潛入水下310—560英尺(約合94—171米)深處,最有可能的是那裡是食物豐富的區域,被稱為深海散射層。然後它們會遊到水面上享受日光浴。
但每一個新發現都帶來了更多的問題。翻車魚分布於全球溫帶和熱帶海域,但總數量是多少?翻車魚佔加利福尼亞、南非和地中海漁業捕撈的一個很大比例,這對總數量的影響有多大?雌性翻車魚體內可以產3億個卵,使它們成為海中最多產的魚類,那麼它們在什麼年齡階段產卵?翻車魚吃膠質浮遊動物,如水母、魷魚、甲殼類和小魚,包括鱈魚,它們用微小的嘴巴將食物鏟起。它們的飲食習慣隨著年齡增長改變,但它們吃多少食物才能保持自己的魁梧身材呢?翻車魚在其一生中,從0.1英寸(約合0.25釐米)的幼魚長到成年魚時可達3米長,體重比幼魚時增加了6000萬倍,但是,它們的生長速度是多少?它們的平均壽命是多長?泰思和他的研究團隊還將繼續研究翻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