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研究可控核聚變使用的是氚–氘,可以使用其他元素嗎?

2020-12-04 艾伯史密斯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理論上任何低於鐵的元素都可以進行核聚變反應,並釋放大量能量,但是目前人類引發核聚變的手段,主要靠提高溫度,在所有核聚變當中,氫元素的核聚變反應所需溫度最低,其中又以氘-氚的聚變最容易實現。

核聚變所需條件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元素的平均核子質量決定了元素的聚變或者裂變方向,在所有元素當中,鐵元素的平均核子質量是最低,所以低於鐵的元素,理論上都可以聚變。

但是各種元素發生聚變的條件不一樣,這些條件包括溫度、壓力、等離子體溫度、約束時間等等,人類目前的技術手段,主要靠提高溫度來點燃聚變反應,其中氫元素的核聚變反應所需溫度最低,大約需要1億度,太陽內部的壓力超過1000億個大氣壓,在這樣的超高壓條件下也需要700萬度。

相比之下,其他元素的核聚變條件更高,比如在大質量恆星的內部,擁有比太陽內部更高的壓力,其中碳的核聚變需要大約2億度,氖的核聚變需要10億度,氧的核聚變需要20億度,矽的核聚變需要30億度。

在地球上,元素豐度排行依次為氧、矽、鋁、鐵、鈣、鈉、鉀、鎂、氫、碳、氮……,雖然氧和矽是地球上最多的元素,但是要讓其發生核聚變所需溫度太高,現階段人類根本無法實現。

目前人類使用託卡馬克裝置,能穩定且持續達到的極限溫度是2億度,而且還是在壓力不高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點燃重元素的核聚變反應;如果不考慮反應溫度,那麼人類世界就能像《流浪地球》中的那樣,燒石頭就能獲取源源不斷的能源。

為何是氘-氚,而不是氫的其他同位素組合?

氫元素一共有三種同位素,也就是氕(H)、氘(D)、氚(T),氕核是獨立的質子,理論上氕核與氕核也能聚變,然後生成氘核,反應方程式為:

H1+H1→D2+e(+)+ν,Q=1.442Mev;

但是氕核帶正電,要讓兩個氕核結合起來並不容易,對於氘核和氚核來說,由於多了中子,中子起了緩和作用,使得D-D,D-T的結合更加容易,由於氚核比氘核還多一個中子,所以D-T的結合比D-D更容易,反應截面更大,核聚變所需溫度也就更低。

理論上T-T的組合也可以,但是氚核在自然界的豐度為0.004%,氘核的豐度為0.016%,氘核是穩定元素,氚核半衰期為12.43年,製造氚核的成本比氘核高很多很多,而且還不易儲存。

實際情況

人類研究核聚變已有幾十年的時間,要實現可控核聚變還有很多技術有待攻克,實際考慮的情況也更為複雜,比如我們可以利用D-T生成高能中子,然後高能中子撞擊鋰結合生成氚核,可用於補充價格昂貴的氚。

對於人類而言,最理想的核聚變材料是氦-3,氦-3的聚變過程不會產生輻射,而且釋放能量也比較高,聚變所需溫度也在人類能實現的範圍內,反應方程式為:

He3+He3→He4+2H1,Q=12.86Mev;

但是氦-3在地球上的含量極低,據估計,全球可開採的氦-3僅僅半噸,但是在月球上,可開採的氦-3高達100萬噸以上,所以有些資料說,月球上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氦-3。

冷核聚變神話

冷核聚變技術,是指在接近常溫的情況下實現核聚變反應,類似《鋼鐵俠》中盔甲胸前的方舟反應爐,雖然歷史上有不少宣稱實現冷核聚變的例子,但是無一例外都被否定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989年的「弗萊西曼-龐斯實驗」。

在2015年,Google提供1000萬美元,召集了大約30位科學家,試圖重現弗萊西曼-龐斯實驗,經過多年的研究後,科學家在2018年宣布研究結果為「冷核融合的證據不足」,基本上就是宣布了冷核聚變的死刑。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可控核聚變?
    可控核聚變被我們人類稱為無限的清潔能源,若是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那我們就會擁有無限的能源來使用,從此不用再擔心能源缺少以及環境汙染的問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能源主要來源就是石油和煤,而這些能源都是有限的,總會有用完的一天,所以我們就要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而可控核聚變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那為什麼說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就會擁有無限的能源?
  • 可控核聚變鍾愛誰?氕氘氚中為何選擇了這種?
    核聚變是較輕的兩個原子核在一定條件下融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太陽上進行著核聚變並向外釋放著能量,人類使用的能源有很大的比例歸根到底就是來自於太陽能。目前人類雖然能夠依靠核聚變製造出氫彈,但是氫彈是不可控的,釋放的巨大能量並不能被人類利用。
  • 可控核聚變到底是什麼?
    可控核聚變被我們人類稱為無限的清潔能源,也就是說,若是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那我們就會擁有無限的能源來使用,從此不用再擔心能源缺少以及環境汙染的問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能源主要來源就是石油和煤,而這些能源是有限的,他它總會有用完的一天,所以我們就要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 人類為什麼非要在「氚–氘」核聚變一棵樹上吊死?其他核聚變呢?
    人類能夠實現的核聚變主要是用的氫元素的兩種同位素氘和氚,氫元素的原子核裡只有一個質子,有一個中子的是氘,有兩個中子的是氚,沒有中子的是氕。哪些元素可以通過聚變釋放出能量,哪些元素可以通過裂變釋放出能量與比結合能有關。一般而言,比結合能越小,就越能夠聚變成新元素,並且釋放出的能量也相對較多。如下圖所示,氘的比結合能較小,非常適合用來做核聚變材料。
  • 美核聚變研究開啟「氘—氚」新時代
    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1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美開啟「氘—氚」核聚變研究 能量將放大500倍
    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磁約束是將一束高溫等離子氣體引入一個不規則的環形磁場,讓這團氣體在磁場中加熱並約束足夠久的時間,讓其中的氚氘氣體在這個約束過程中實現聚變,聽上去似乎並不難,但極高溫等離子體非常難於被磁場約束,而且超高溫加熱時間不夠久(難以持續聚變),還有五千萬至上億度的高溫對於內壁材料絕對是一種折磨,另外氚氘聚變的中子輻射會導致內壁嬗變......簡單的說過陣子內壁就變成了另一種材料
  • 世界最強輻射源:美開啟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
    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
  • 美國突破「氘—氚」核聚變:是目前世界最強輻射源能量五百倍
    美國突破「氘—氚」核聚變:是目前世界最強輻射源能量五百倍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16-11-17 07:32 來源:澎湃新聞
  • 美國啟動氘-氚受控核聚變
    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版15日消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 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可控核聚變時代即將來臨,人類文明迎來新機遇
    按照計劃人類將在2050年左右掌握核聚變技術並開始進行商業運營,人類文明也將因為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掌握而再次出現質的飛躍。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建成之後將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核聚變形成「氦」過程中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來發電。很多人可能會問了,不就是一個發電站嗎?值得這麼多國家幾十年如一日都想去實現?對此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偉大到足夠影響人類命運的超級項目。因為核聚變反應堆需要的氘和氚元素也比較容易獲得,反應進行時也不會產生任何放射性物質,對於人類來講核聚變也是清潔能源之一。
  • 以「人造太陽」成功放電,解讀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何如此重要
    12月4日,成都西南角,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放電,標誌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而目前,世界上關於可控核聚變研究最著名的當屬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該計劃自2006年聯合籤署,涉及35個國家通力合作,預計將在2025年實現第一次等離子放電。
  • 可控核聚變材料提取和環流器均有新突破
    可控核聚變,是全世界公認的未來綠色潔淨能源,而且不產生核廢料。可控核聚變是核領域專家普遍認可的,可以實現清潔無窮能源的有效途徑,其將讓全球能源短缺問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可控核聚變反應最基礎的原料就是氘原子和氚原子。氚通過中子和鋰反應就可以大量獲取。而氘在大氣中含量不多,主要是在海水中提取。每升海水中蘊含的氘含量是0.03克,其完全核聚變反應中爆發的能量可以媲美300升汽油。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在核聚變的過程中可以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並且要比核裂變清潔得多,還有核聚變所需的氚在地球的海水中都可以找到,解決了原料問題。眾所周知,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是巨大的,而可控核聚變也被譽為能源領域的「聖杯」。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 人類有了核電站,為何還要研究核聚變,可控核聚變有哪些難點
    可能你在初高中的課本上面,聽到過人造太陽的概念,時刻這麼多年,在此被科學家提及的人造太陽,距離造福人類的時間,還有多遠?關於核聚變反應堆的研究,科學家們一般是在這兩個兩個方向。託卡馬克核聚變裝置和仿星器核聚變裝置。前者使用的是2D磁場控制等離子體,而後者則是依靠一種扭曲的3D磁場。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答案,你看完這篇文章,也許心中就有數了。今天我們就通俗的來聊一聊「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 可控核聚變是什麼?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其中D和T分別是氫元素的同位素「氘」和「氚」,He為氦元素,n依舊是中子,則稱為核聚變。因為如果核聚變一旦實現可控,那麼就可以穩定地輸出能源。而且整個過程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汙染環境。 最重要的是,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遠比核裂變能豐富得多。據測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所以地球上僅在海水中就有45萬億噸氘。
  • 太陽的核聚變反應如何進行的,為何人類不使用氕作為核聚變材料?
    在太陽內部,同時進行著氫的同位素氕和氘的聚變反應,氘的含量極低;其中氕核聚變速度很慢,決定著氫向氦融合的速率,也限制了人類無法使用氕作為可控核聚變材料。學習化學元素周期表時,我知道氫有三種同位素:氕[piē]、氘[dāo]、 氚[chuān],分別用字母H、D、T來表示。
  • 氦三是終極核聚變燃料,假如用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可控核聚變嗎?
    可控核聚變是人類夢寐以求的能源,但即使到現在為止仍然依然在核聚變的門檻外徘徊,似乎有一隻腳已經跳到門檻裡,但距離真正的核聚變永遠都還有五十年!都說月球上氦三資源豐富,是核聚變理想的燃料,那麼將現在正在搗鼓的氘氚核聚變換成氦三,會更容易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