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樂普遍指的是獨奏樂器的小型合奏。」從這個概念出發,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自中世紀至浪漫主義後期這段漫長歷史時期的室內樂發展循衍過程: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室內樂得到了有實質意義的發展;在文藝復興時期,室內樂這種具有家庭氛圍的演奏形式在宮廷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到了巴洛克時期,歐洲貴族大家庭中的職業音樂家促進了室內樂創作與演出的發展進程;進入17、18世紀,歐洲的一些國家如德國、義大利等相繼在大學開設了有關室內樂的課程並創辦了音樂俱樂部,大大地推動了室內樂的發展;在巴洛克中晚期,室內樂增加了管樂器,改變了原來由弦樂器主導的境地;古典主義時期的室內樂,重奏曲和奏鳴曲頻出,各種不同的樂器組合形式被普遍運用在越來越多的室內樂演奏場合,其中弦樂四重奏成為作曲家所重視的、最具有持續力和創造性的室內樂形式;而在浪漫主義時期,由於出版業的迅速發展,大量樂譜被廣泛傳播,促使更多的職業音樂家參與到為廣大聽眾演奏的室內樂音樂會中,室內樂開始在公眾的音樂會中佔據更顯著的位置;步入19世紀中後期,傳統的室內樂形式和藝術範疇已經不能滿足浪漫主義音樂發展到這一時期所需要的生動色彩和力度對比,因此在進入20世紀後作曲家開始尋找更加豐富的織體和更加新穎的樂器組合,在弦樂、管樂的基礎上增加了人聲和打擊樂。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室內樂逐漸成為了佔據重要地位的音樂形式。
古典畫作中的室內樂演出場景
學習室內樂可以促進鋼琴演奏水平的提高
學習與演奏室內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鋼琴演奏水平的提高和對樂曲理解力的增強。在室內樂演奏中,每一位成員既是獨奏者又是合作者,彼此傾力合作,共同完成樂曲的演奏,在形式上是一個小型的樂隊。因為是「小型」,所以音樂效果更為清晰,從而需要成員之間更加精密的配合;由於人數少,因而更加需要每個聲部互相傾聽、交流、互動,由此便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音樂的表達和內容。室內樂演奏在整體上沒有主次之分,每一位演奏者在演奏中都是主角,彼此平等,並且在樂句、呼吸、音色、語氣等各個方面必須要有交流與對話。而鋼琴作為獨奏樂器,演奏者通常會缺乏對音樂層次的想像,但鋼琴的織體又十分豐富。多聲部的鋼琴音樂,可以是10個手指的「樂隊」,因此演奏者需要對音樂有更多的想像,並且具有「立體聲」的聽覺。這種能力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應該通過室內樂演奏的學習來改善。
室內樂演奏是對聽覺最好的訓練
在室內樂演奏中,演奏者既能夠聽到樂曲的整體音響效果,也能捕捉到不同樂器、不同音色和不同和聲的色彩組合,這種聽覺體驗既有助於對主調音樂的理解,也是演奏復調音樂的寶貴經驗。例如,在鋼琴協奏曲的演奏中,如果演奏者對樂隊部分不熟悉,或對第二鋼琴的和聲節奏全然不知,這種心中無數的狀態必然會導致其在合樂時很難做到與樂隊或第二鋼琴完美配合。
室內樂的常見形式:弦樂四重奏
室內樂的學習能夠加強鋼琴演奏視譜能力
在室內樂演奏中,演奏者要能做到「眼觀四路耳聽八方」,既要看到自己聲部的樂譜也要能同時看到其他聲部的樂譜。演奏者的讀譜要做到準確而又全面,同時在聽覺上既能聽到自己內心想像的音樂,又能聽到實際的演奏聲音。全面視譜與內心聽覺——這是視譜中最關鍵的能力。在這一點上,我建議大家掌握一個理想的「快速視譜通道」:眼睛看到譜——內心想到譜——實際聽到譜,三個步驟同時快速反應聯成通道,這對於讀譜有很大幫助。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認識到室內樂演奏對音樂學習鋼琴學習的重要性,不論學鋼琴,弦樂,管樂,都能從室內樂的學習和演奏中得到鍛鍊和幫助。希望在音樂藝術院校能有室內樂課,有專職或兼職老師,至少有室內樂的選修課。在學生和老師中,提倡自願組合室內樂小組,加強演出實踐,廣泛接觸更多不同音樂,活躍音樂氛圍,增加學習興趣,必將極大地豐富大家的音樂生活。
朱雅芬簡歷
朱雅芬,我國著名的鋼琴家,教育家。1954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1953年至1956年參加由中央文化部組織的藝術團赴歐洲10餘國訪問演出。1956年到遼寧省歌舞團,歌劇院任獨奏演員。1978年調瀋陽音樂學院鋼琴系任教,擔任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學。1981年至1986年任鋼琴系主任。多次在全國及國際比賽中擔任評委。從教幾十年來培養了大批鋼琴專業人才,其中有的在國際國內重大比賽中獲獎,有的成為各藝術院校的教學骨幹。她所錄製的教學錄像帶《兒童鋼琴講座》1989年由遼寧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所翻譯的《鋼琴踏板法指導》(美國鋼琴家約瑟夫·班諾維茨著)1992年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其修訂版2010年由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至1992年,及1998年,應邀到美國七所音樂學院講學及演奏,介紹中國鋼琴音樂及中國鋼琴教育,獲得極大成功。近年來,她到全國各地舉辦大師班及教師培訓班,受到很大歡迎。2014年,中國音樂家協會鋼琴學會授予中國鋼琴藝術傑出貢獻獎。
朱雅芬
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部/策劃
朱雅芬/文
王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