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肇慶市五色時空生態健康人居環境研究院獲悉,該公司負責的位於廣州南沙的一個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服務項目近日發現「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這是在廣東全省水環境生態修復項目中的首次發現。
據悉,該項目9月30日實現湖水清澈見底,進入生態保育技術服務階段。10月21日上午,該公司生態工程事業部的執行總監劉國雨在1號和8號監測點都看到水面有一兩個小白點漂浮於水面,因數量極少,而且不怎麼顯眼,當時並沒有太在意。
水面翻滾許多小白點引起注意
10月23日,在該項目南片區進行水下隱蔽生態治理工藝過程中,又發現竹筏划過的水面都會翻滾著許多的小白點,因數量較多,這引起了劉國雨的注意。經他仔細觀察,發現這些小白點會不停遊動,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沉至水裡,形狀很像海洋裡的水母。於是他進行百度查詢,經過與查詢到的桃花水母相關視頻作比對,初步判斷這是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為世界級瀕危物種,於是將情況立即上報。
劉國雨往回查閱日常工作照片,發現10月20日在8號監測點所拍攝的照片,有拍攝到桃花水母,所以,桃花水母的出現應該是在10月20日,甚至是更早的時間。
該院首席科學家呂健博士連夜查閱相關資料,10月24日一早與相關技術人員來到項目所在地進行現場勘察,經採樣拍攝比對,確定是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可能來源有兩個途徑
水生動物研究專家、肇慶學院生命科學院陳學年教授認為,桃花水母可能來源有兩個途徑:
一是候鳥攜帶而來。今年候鳥棲息比往年來得更多,可能把桃花水母的母體——水螅體攜帶而來。
二是項目提供經改良的沉水植物群落攜帶而來。種植這些沉水植物時,可能把桃花水母的母體——水螅體攜帶而來。
根據相關文獻描述,桃花水母產於淡水中,母體直徑1.5-2釐米,對水環境質量的要求極高,在水體潔淨無汙染達地表水Ⅱ類、甚至Ⅰ類標準;溫度25-32℃;水質中性或弱酸性環境下方可存活。
我國對桃花水母的發現與認識,至少有400多年的歷史。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版《歸州志》中就有「桃花魚」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有關桃花水母最早的記錄。
桃花水母的出現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的前寒武紀時期。桃花水母以自己獨特的生命形成記錄著地球生命的發展歷程,其特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為研究和了解物種的遺傳、進化提供了條件,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
在桃花水母分布的水體中,有些地方常年可見桃花水母,而更多的地方則常常在某年某個季節滿目皆是,然而「曇花一現」(大多只能維持2個月左右)之後,它便會「隱身匿影」,直至多年後才可能再次出現(不一定還是原來的那個種群),或者是此處水體中以前從未有過分布記錄,而今在該項目所在的人工湖突然大量出現(來源不清),此後去向有待進一步觀察。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於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