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吃螃蟹的季節,但在吃螃蟹之前,要學會分辨買到的螃蟹是否有蟹奴寄生,被蟹奴寄生的螃蟹最好不要吃。
蟹奴的一生
蟹奴並不是螃蟹,而是一種寄生在螃蟹身上的藤壺。我們經常見到的藤壺一般是寄生在凹凸不平礁石或者船艙底部,但是雌性蟹奴幼蟲會在螃蟹身上行走,尋找關節。當尋找到之後,它們會蛻殼,將軟體部分注入到螃蟹中。
蟹奴的發育和其他藤壺很類似,在剛孵化時,蟹奴長相更像是螃蟹,此時的它們能自由活動,會在海洋中捕食浮遊生物。
隨著蟹奴的發育,它們的身體外部會有一個硬質化的外殼,這個外殼可以幫助它們抵抗天敵的攻擊,但此時抵抗能力較弱,而且覓食也不太方便。為了生存和躲避天敵,此時的蟹奴會在海洋中尋找螃蟹。
據了解,大約有50%的蟹奴宿主是螃蟹,所以人們將其稱為蟹奴,只不過它們並不是螃蟹的奴隸,而是螃蟹是它們的奴隸。
當它們尋找到螃蟹後,它們會沿著螃蟹的身體關節處,或者受傷的地方進入到螃蟹體內,當然硬質化外殼會脫落在外面。
在剛剛進入螃蟹體內時,它們還比較弱小,此時螃蟹完全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但它們會在螃蟹體內伸出根狀分枝突起,這些突起可以連接螃蟹的身體各個部位,將螃蟹身體內的營養霸佔,歸為自己所有。
(螃蟹內部都被蟹奴霸佔)
而且,蟹奴並沒有固體的形體,它們就像是真菌的菌絲一樣,會蔓延到螃蟹的各個部位,包括鉗子以及頭部位置。此時如果我們有一雙透視眼,我們會發現,此時的螃蟹已經不是螃蟹,而是「殭屍蟹」,它們的身體已經不是自己所控制,而是蟹奴在控制。
蟹奴需要寄生在雌性螃蟹上,但如果寄生的螃蟹是雄性,蟹奴也有辦法將其逆轉為雌性,它們會分泌一些物質,影響公蟹體內的激素水平,使它們的腹部變得和雌性一樣,並令螃蟹喪失自己的生殖功能;甚至還會讓螃蟹不再蛻殼。
隨著蟹奴的發育成熟,蟹奴會在螃蟹的頭胸部與腹部的交界處的腹部上,逐漸伸出一個猶如蟹黃一樣的小袋子,只不過和蟹黃相比,蟹奴的小袋子更為光滑,而且鬆軟;而蟹黃則非常具有顆粒感,而且不太鬆軟。
蟹奴的這個小袋子,會吸引雄性蟹奴的注意,它們會爬上去,並注入自己的生殖細胞。此時蟹奴的卵會在螃蟹體內發育。
而被蟹奴寄生的「殭屍蟹」,為了撫養蟹奴的後代,會尋找食物,並且像母親一樣撫育這些蟹奴長大。
當蟹奴後代發育成熟後,蟹奴會操控著螃蟹站在高處的巖石上,然後用腹部將其後代排出水中,並不斷用腹部攪動周圍的水流,使其後代流向更遠的地方,並繼續重複蟹奴的一生。
而被蟹奴寄生的螃蟹,此時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也迎來了自己生命的終點。
蟹奴的危害
對於蟹農而言,蟹奴是危害螃蟹的常見寄生蟲之一,在我國,蟹奴病又被稱為臭蟲蟹病,雖然被蟹奴寄生後螃蟹不會立即死亡,但螃蟹發育速度受損,而且不再蛻皮。當被寄生嚴重時,此時螃蟹體內蟹肉寥寥無幾,大多數都是蟹奴,從而不能食用。
在我國,7-10月是發病高峰期,並且含鹽量較高的鹹水池塘比較常見,給當地蟹農造成嚴重的損失。
不過,蟹農們在和螃蟹打交道的這些年中,也摸索了一些對付蟹奴的方法,那就是在養殖螃蟹之前,徹底清除池塘中,用一定的殺蟲藥物消滅池塘中的蟹奴幼蟲。
另外,有些蟹農會在螃蟹池中放養一定的鯉魚,鯉魚會吞食蟹奴的幼蟲,控制蟹奴的數量。當然如果螃蟹池中已經發病,那麼蟹農們也會立即更換池水,將被感染的螃蟹轉移到淡水中,由於蟹奴對淡水適應能力不強,此時它們將會因環境不適而死亡。除此之外,有些蟹農還會用一定的藥物治療螃蟹。
其實,目前我們食用的螃蟹幾乎沒有蟹奴病,因為蟹奴會嚴重影響螃蟹的產量,所以蟹農們在養殖之前就會對水體,水溫以及螃蟹種苗進行檢測,嚴苛控制。
另外,一旦有蟹奴寄生,螃蟹收購商就會避免收購,而且有良心的蟹農也不會將其出售,而是無公害處理。
總而言之,一般在市面上,我們購買不到帶有蟹奴的螃蟹,除非是一些不規範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