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湖畔大學的成立已有一年有餘的時間,除了第二期學員的豪華陣容,馬雲拿下300多畝地要建實體湖畔大學的消息更是不脛而走。與之同時,有關湖畔大學的各種猜測也紛至沓來。
不同於長江商學院、中歐工商學院等傳統的MBA課程,「教失敗」、「賽艇」等不同尋常的項目在外界看來都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所謂的湖畔大學又寄託了馬雲怎樣的初衷?
先從保薦人名單說起。湖畔大學今年首創了保薦人制度,即報名者必須有三位推薦人,且至少一位是湖畔大學的指定推薦人,包括校董、保薦人和往期校友。顧名思義,保薦人不僅有推薦權,還有信用背書的作用。當然,從保薦人的名單來看不可謂不豪華,柳傳志、劉永好、郭廣昌、史玉柱、盧志強、沈國軍、王玉鎖等標誌性企業家悉數在內,而閻炎、熊曉鴿、鄧峰、盛希泰等知名投資人的加入或許印證了馬雲「好的創業者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挑選出來的」觀點。眾所周知,馬雲希望湖畔大學把能夠「看見未來」的商業精英匯聚起來,從保薦人的名單裡可見一斑。
再從兩期的學員名單來看。據悉第二期招生時共有1800多人報名,最終確定了39位學員,其中8家是上市公司,12家年營收在5億人民幣以上。與第一期招收學員的網際網路+方向不同,第二期學員走的是多元化之路。而在諸多大佬學員中,從唱吧CEO陳華和霍啟文身上似乎更容易讀懂湖畔大學的初衷。
唱吧CEO陳華可以說是湖畔大學第二期學員中較為出色的連續創業者。2006年,以陳華作為創始人的生活搜索酷訊,一度成為中國最大的垂直搜尋引擎。隨後陳華加入阿里,從零開始搭建了阿里雲的搜索業務,神馬搜索便是脫胎於此。2011年,被阿里文化薰陶並對阿里管理手段情有獨鐘的陳華再次走向了創業的道路,經歷了移動團購等試錯之後,終於憑藉擁有2億用戶的唱吧躋身移動網際網路的領軍者。陳華的可貴之處是有連續成功創業的經驗又不懼失敗,而這正是馬雲眼中成為一位優秀企業家必須具備的品質。
不難發現,湖畔大學對學員的要求,已經從當初的「從0到1」升級為「從1到N」,中國不缺少有夢想的創業者,卻缺少有擔當的企業家。而馬雲對湖畔大學的定義絕不會是一所商學院,之所以被稱為「黃埔軍校」,或許從下面三個角度來說會有一個更好的解釋。
首先是跨界。在中國的網際網路圈,馬雲是少有的以開放著稱的企業家,湖畔大學的保薦人也涵蓋了泰山會、華夏同學會、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江南會等諸多圈子,第二期學員更是包含了從網際網路、電商、雲計算,到文化娛樂、房地產、製造業、餐飲業、醫藥健康、高科技產業等行業的大咖。據說馬雲甚至希望政府官員、軍人、體育、藝術家等能夠進入湖畔大學。一方面,不同學科背景、文化背景、人生經歷的成功人士一同交流,能夠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比如探討企業是如何失敗的,如何活的更長。而在中國,這種跨界交流的機會還很少。另一方面,在網際網路+的趨勢下,很多固有的商業模式都在被顛覆,第二期學員中有久負盛名的「餐飲界二虎」,也有開創了新商業模式的唱吧和58同城,讓一群對商業有著極度敏感的人在一起交流,或許能加速網際網路和傳統商業的融合。
其次是企業家精神。國內網際網路的發展只有十幾年的光景,卻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更迭,不少「老牌」企業沉了下去,也有一些知名的企業家鋃鐺入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原因在於中國的創業者缺少一種企業家精神,直到今天很多企業哪怕是著名的網際網路巨頭,其商業邏輯和盈利模式仍然備受爭議,而觸及道德底線的公司在中國還有很多。從江南會開始,馬雲就開始走上講臺「販賣」成功學,不止一次的宣揚中國的企業家精神。湖畔大學也把企業家精神作為門檻之一,比如說多次創業仍不改初心的唱吧CEO陳華,就是一個不錯的案例。如果能夠為唱吧、58同城這些小有成就的創業者灌輸遵循公益心態、商業手法的原則,專注於培養擁有新商業文明時代企業家精神的新一代企業家,對中國企業的未來是一件幸事。
再次是網際網路生態產業鏈。有意思的是,在所有學員中很少有直接的競爭關係,且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而回顧阿里的生態布局,已經從電商向O2O、金融、大數據、雲計算等領域擴張,未來還將進一步涉及人工智慧、醫療、VR等熱門行業。以往阿里布局的方式是投資+自營,但阿里對未來的思考很清楚,總會有新的巨頭出現,而應對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是幫助其成長,而非刻意打壓。從這個角度來說,湖畔大學儼然是以阿里為核心的商業社群,傳道授業的背後也在構建以阿里為核心匯集360行的明星和新銳的生態產業鏈,唱吧、58同城、喜馬拉雅FM都可能成為阿里生態的一部分。在未來這種生態效應將逐步顯現,且比建立在單純投資收購關係的生態鏈會更加有效。
總的來說,湖畔大學走向實體,將容納更多的創業者和企業家,也將對中國的商業文明、投資方式、教育方式等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如馬雲所說:「未來中國的500強中,至少200強的CEO跟我們湖畔大學有過關係」,湖畔大學對中國網際網路未來格局的影響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