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縣,浙江省溫州市轄縣。地處浙江南部沿海。 平陽,設縣於西晉太康四年(283年),五代十國時期(914年)定縣名為平陽。是南戲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承地,是「全國武術之鄉」、「中國象棋之鄉」和「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文化名人有「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南宋愛國詩人林景熙、清朝思想家宋恕、當代數學泰鬥蘇步青、百歲棋王謝俠遜等。有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南麂列島、南雁蕩山等風景區。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確認平陽縣為2019年國家衛生縣城。
01南麂列島
南麂列島是海洋鳥類棲息處和越冬繁殖場。據鳥類專家調查,已紀錄和鳥類共40種,以雀形目和鷗形目鳥類為主,其中留鳥18種,夏候鳥12種,冬候鳥和旅鳥共9種,不僅種類可觀,而且數量甚多,下馬鞍島曾一次記錄到2000餘只,其中以黑尾鷗、白鷺等屬國家級保護的鳥類為主。
此外,南麂列島的竹嶼、大擂島盛產水仙花,範圍廣、密度高、芬香濃、體態美。較之別處的水仙花,南麂水仙在具有多倍體型特徵,頗有科學研究的價值。
南麂列島擁有各類景觀180多處,充滿了自然的天韻和神話般的魅力,具有獨特的海島風味和地方色彩,是集科研考察、旅遊觀光、避暑度假、漁家樂為一體的海上樂園。景觀以大沙岙(澳)金沙碧海、奇峰異石、天然壁畫、海島平原、大擂水仙最為著名。
南麂大沙岙海灘寬800米,長600米,水質、沙質皆屬上乘,是中國罕見的貝殼沙質海濱大浴場;被專家譽為「國寶」的東海奇觀的天然壁畫,氣勢恢宏,鬼斧神工;海上日出,氣象萬千;海洋奇觀「海市蜃樓」時有出現。南麂列島不禁山水景觀奇妙,生物景觀也非常豐富。南麂是浙江省四大漁場之一。貝類、藻類種數均佔全國總數的五分之一以上,居全國之首,故有「貝藻王國」之稱;大擂島水仙滿山遍野,花香撲鼻;三盤尾天然草坪面積63畝,綠草如茵,人入其內,疑進仙境。南麂島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練兵場,存留有摩崖題刻等遺蹟多處。
南麂島有兩座山,一座叫南麂山,高192米,另一座叫大山,高229米。這兩山盤踞在一起,東南面形成了大沙澳,西北面形成了馬祖澳,站在山巔可望東海萬頃雲濤。尤其是看日出,一輪紅日,躍出在海平線上;紅日西沉,則滿天彩霞,逐步消失於蒼茫的暮色之中,尤為壯觀。
大沙岙在南麂本島的南部,面對東海,三面環山,形成一個冬暖夏涼的大海澳。澳裡有大面積的沙丘地,海沙又細又乾淨,漫步在沙灘上,一直走到潮水邊緣,腳步不會下陷。躺在沙上,身上不沾沙,是天然的日光浴場地。大沙澳口寬461米,海水碧藍澄澈,由淺到深,沙灘一直延伸到海,這又是海水浴的理想場所。起風時,海浪有節奏地拍擊沙灘,發出巨響,捲起千堆雪。但此時不能遊泳,也不宜在臨近海水處步行。
在大沙岙,1957年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在南麂島試養海帶6臺,獲得成功。1958年4月,浙江省在南麂成立浙江省淺海試驗總場,當年養殖海帶1500臺。1959年,改為國營南麂海水養殖場,溫州地區直屬縣級建制單位。1965年改稱國營平陽縣海帶養殖場,已具有相當規模。養殖的海帶供碘廠做原料並大量供應市場。場內設立海洋自然保護區貝藻類標本室,有貝類標本116種,藻類標本46種。
大沙岙口就是南麂港,海港中有一個島嶼像一頭龐大的老虎,正搏擊在海浪間,或剛從深山密林中衝向大海,於是獲「虎嶼」的美稱。虎嶼後面,靠近海岸這邊有一黑色礁石,叫「虎子」或「虎糞礁」。此自然景觀的特點是「海中有島,島中有港,港中又有島」,在國內實屬罕見。
南麂本島門嶼尾村東北面有一處海礁,懸崖峭壁的外側有一對石柱矗立海上,約5米高,看上去如一對蠟燭。這就是蠟燭峰,也叫蠟燭壟礁。
大山兩側臨海灘有一個大巖洞,深莫測。有一條又粗又長的大青石,從洞中彎彎曲曲伸向海灘頭,活像一條大青蛇在覓食魚蝦。另一條巖石色白也從洞中潛出,經過灘頭,遊向海底。其頭便成為海底暗礁,天風颳來,白花花的,看起來宛如大白蛇在海上興風作浪。這就是「白蛇礁」。「蛇」頭所成暗礁,危險圈面積達0.061平方公裡,曾發生過多次觸礁事故。
國姓澳在南麂本島偏北部,澳口寬1000米,澳長1900米,三面環山,是南麂列島唯一良好的避風港,也是重要軍港,不論是東南風、西南風、東北風(只怕西北大風),船隻泊在港裡都很安全。民族英雄鄭成功,封為延平王,起兵海上,謀復明室,曾駐營此地,操練水軍,匯集各部,揚帆揮戈,渡海東徵,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祖國領土臺灣。國姓澳因此成為遊覽勝地。
鄭成功曾被明朝皇帝賜姓朱,即所謂國姓,人們稱鄭成功為國姓爺,鄭氏在這裡練兵,因此南麂西澳也叫國姓澳。國姓澳北面有個小山丘,叫做國姓山。走到澳口海邊,可見峭壁上刻石「官澳」兩個大字,每個字40釐米見方。右下角還有「虎林」兩字,題鐫者姓氏及履歷待考。從這個荒島開發歷史推測,這摩崖石刻系鄭成功駐軍此島時所作。
南麂山向東南延伸有頭嶼、二嶼、三嶼,按山丘高低層次來分,有頭盤、二盤、三盤,一直延伸到南麂島東南之尾部。三盤尾之名稱由此而來。它是南鹿島自然景觀中觀望海景最佳之處。春夏秋冬、晴雨晨昏,在這裡欣賞景物,興味迥異。
三盤尾的後村東北向山背上,最立著一尊人巖石,像一個漁婦,披著長發,朝向南方,聚精會神地凝望大海,殷切等待出海捕魚的丈夫安全歸來。「腳踹船板三分命」,漁民的妻子,都有這種共同心聲。月明星稀時,這望夫石又像似老母親在召喚兒子,仿佛她嘶啞的喊聲被海濤淹沒了,噙著滿眶熱淚盼望海峽彼岸遊子早日歸來。
三盤尾南部東側海濱,從北向南看,在大大小小小規則的巖群中,有一巨巖像南海觀世音站立在那裡,慈祥的目光投向遠方。相對方向,在矗立著的巖峰上疊著一塊形似猴子正在拱手下拜的石頭,這就是猴子拜觀音。然而走到南邊,再往北看,觀世音卻幻變成老公公了。
三盤尾南部東側山上,有一隻狀似海馬的巖石,昂首擺尾,非常威武地挺立著。南鹿漁場有種名貴藥材海馬,則這隻海馬堪稱「海馬王」。
三盤尾南部的山頂上,有一隻石青蛙,體態肥壯,頭朝東海,四腳作勢,似欲躍向浩蕩的碧波,追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