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世界級「貝藻王國」南麂 為何能成生物樂土?

2020-12-05 溫州新聞網

  溫州網訊 南麂列島面積佔全國島嶼面積不到萬分之二,但其生長的貝類與藻類種類卻是全國最多的。近日,2011海洋生態文明國際論壇在溫州召開,聯合國生物多樣性計劃在溫州南麂列島又有了新發現。本期揭秘,記者帶你探秘南麂的神奇之處。

  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藻類

  在南麂島最出名的旅遊景點大沙岙沙灘的南側,設有一塊遊人止步的圍欄,細心的遊客或許會發現正對著沙灘的礁石上爬滿了大片黑紫色「水草」。而這塊圍起來的區域就是沙灘的核心保護區,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水草」其真實名稱為「黑葉馬尾藻」,是世界海藻名錄上新增添的稀有種類,目前只能在南麂島找到。

  「一般而言,綠藻、藍色藻空間分布在水面層,褐藻和紅藻分布在中間帶,而黑葉馬尾藻這種情況十分罕見。」浙江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的彭欣告訴記者,黑葉馬尾藻是在南麂島大沙岙龍船礁發現的,目前全世界僅存在龍船礁的核心保護區上,是一個大型藻類,能夠提高生物多樣性,為其他生物提供繁殖、生長的棲息地。

  貝藻類多分布在潮間帶(即陸海交接的地方),包括沙灘、巖礁和灘涂等。目前南麂有大型底棲藻類178種、微小型藻類459種,貝藻類佔全國種數的20%左右,有30種藻類被鑑定為中國新記錄或新種。除了黑葉馬尾藻,還有頭狀馬尾藻和浙江褐茸藻被鑑定為世界新種。

  熱帶、亞熱帶、溫帶、寒溫帶貝殼並存

  南麂列島的面積佔全國島嶼面積不到萬分之二,卻有著最多最獨特的貝類與藻類種類,其「貝藻類王國」稱號名副其實。

  南麂島的礁巖除了附著大量藻類,還可常見如喜歡集聚在一起形成「辣螺墩」的荔枝螺。在南麂島大沙岙大排檔上俗稱「沙蛤」的有「天下第一鮮」之稱的等邊淺蛤等豐富「帶殼的」也可管窺一斑。

  目前,南麂列島有421種貝殼。其中有36種貝殼,中國境內只能在南麂列島找到。在發現的貝殼種類中,有一半是東海常見的物種,有四成是不懼冷熱廣泛分布的物種,有5%的另類是寒帶物種,還有5%的另類,此前一直生活在福建廈門以南海域。

  據研究數據顯示,南麂巖相貝類單位面積數量是舟山的6倍多,是寧波的22倍左右。中國北方寒冷的渤海、黃海海水中生活的寒帶和寒溫帶貝類在南麂列島幾乎也能找到代表物種。而這種熱帶、亞熱帶、溫帶、寒溫帶不同溫度性質的貝殼在南麂島並存的現象是十分罕見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麂列島的所有貝類和藻類中,有30%把這裡當做它們的最北或是最南的分界線,也就是說,從南麂列島再往南一點點,數百種貝類藻類就再也無從找尋,往北一點,也有數百種貝類藻類匿跡。

  南麂為何能成生物樂土?

  近日舉行的2011海洋生態文明(溫州)國際論壇上,南麂島以海洋生物種類眾多在持續了6年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取勝。

  海洋專家們最終確定南麂島有1851種海洋生物,除了貝藻類,海魚有379種,甲殼類海洋族裔257種,還有157種奇特的海洋生物難以歸入各大類。

  「南麂島物種豐富多樣由其獨特的生態環境決定,它是一個綜合作用的結果。」彭欣告訴記者,南麂島距溫州市區93公裡,南至臺灣基隆港270公裡,因受臺灣暖流分支與浙江水系鰲江、飛雲江和甌江淡水等多種流系交匯影響,水體交換充分,上升流豐富,營養物質充足,初級生產率比較高,成了生物的樂土。

  通俗來說,南麂列島海水深處眾多海流碰頭撞擊,暗流湧動,水底往上的洋流能把海底的肥沃餌料帶到水面,生物有餌料可以吃也就在這裡繁殖,因而生物量豐富。而南麂列島整片海域,因地形的阻隔,冷暖不同的洋流各自佔海為王,區域水溫存在差異,各個適合不同水溫的海洋生物也能共存於同一片海域。

  同時,這與南麂列島的生態保護工作也密不可分。南麂從1959年就開展了一系列的綜合調查活動,1990年南麂列島被確立為中國首批五個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之一,2002年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確定為「中國南部海域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四個示範區之一,同時也是最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海洋自然保護區。

  (記者 楊欣欣)

相關焦點

  • 去貝藻王國體驗海洋的樂趣
    一九九○年九月經國務院批准,列為中國第一批五個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之一,是中國唯一的貝藻類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素有「貝藻王國」之稱,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它是南麂列島上的一個主要島嶼,也是52個島嶼中最大的,外形像鹿。這裡是中國最美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也是國家4A級景區,又名海山,古時又稱「南己山」。
  • 平陽縣南麂列島擁有各類景觀180多處,充滿了自然的天韻
    南麂大沙岙海灘寬800米,長600米,水質、沙質皆屬上乘,是中國罕見的貝殼沙質海濱大浴場;被專家譽為「國寶」的東海奇觀的天然壁畫,氣勢恢宏,鬼斧神工;海上日出,氣象萬千;海洋奇觀「海市蜃樓」時有出現。南麂列島不禁山水景觀奇妙,生物景觀也非常豐富。南麂是浙江省四大漁場之一。
  • 這裡盛產「黃金魚」——浙江南麂島黃魚產業品牌之路
    溫州南麂島地處鰲江口外30海裡的東海海域,海洋資源豐富,是有名的「貝藻王國」。近年來,南麂鎮積極引導島民「靠海吃海」,大力發展海洋養殖經濟和海島旅遊經濟,實現了由「生態美」向「產業美」「經濟美」的轉變,一批新型職業漁民引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靠養殖大黃魚養出年產值1.6億元的「黃金」產業。「黃金」產業的品牌效應溫州南麂島是大黃魚的故鄉。
  • 探秘恐龍王國
    ……」前方出現一隻恐龍王國的霸主——霸王龍,我驚嚇著躲進了路邊的草叢裡。它是王國裡公認的「最強捕食者」,它的60多顆鋒利牙齒加上尖銳的前爪湊成的完美組合,可以撕碎一切食物。看著它威風凜凜地從我身邊走過,我才鬆了口氣。一邊拍著我的小胸脯,一邊飛也似的逃離了恐龍王國。        這次探秘恐龍王國,讓我們感受到了課堂以外的新奇,那來自大自然的邀請和時空的召喚,更激起了我們求知的欲望!
  • 《巨齒鯊》主演趙文瑄蔡書雅空降珠海探秘海洋王國
    8月20日,《巨齒鯊》「鯊」到珠海長隆海洋王國,電影主創老戲骨趙文瑄和蘿莉蔡書雅親臨現實版深海鯊魚王國——創下五大世界紀錄的珠海長隆海洋王國鯨鯊館,與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魚類——鯨鯊展開親密互動,還大方透露電影拍攝花絮,並表示影片中早已滅絕的巨齒鯊是由奧斯卡團隊運用最先進的特效完美重現的,他們這是第一次親眼見到那麼大的鯨鯊。
  • 如何在池塘養殖中運用貝藻類?
    如何在池塘養殖中運用貝藻類?大則是山塘、水庫、湖汊,小則是氹仔,動態則是河湧,生態則是稻田養魚、魚菜共生,現代則是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主要養殖魚蝦蟹、龜鱉和貝藻類。當然,過去池塘養殖的主導品種是魚類,養好魚的關鍵環節是調節水質,把水培肥、養活,當蝦蟹類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之時,關鍵技術就是培養好一塘草,最終,龜鱉佔據了池塘養殖的制高點,關鍵技術就是養好一塘泥。
  • 魚蝦貝藻或成未來消費主流食材
    魚蝦貝藻或成未來消費主流食材!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許多科學家認為,牛育種與西方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並不吻合。但是放棄食用肉遠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了的。
  • 長隆集團掌門人:打造世界級旅遊王國
    當民工、做泥水,但凡能掙到些錢的營生,他基本上都做過,最長久的是賣豬肉。「個體經營的初級階段,能掙到三五塊錢已經很開心了,後來慢慢熟悉,一天的利潤從5元上升到10元,小本經營就這樣逐漸滾動起來。」蘇志剛回憶說。為了多盤些生意,他在離大石村二十多公裡的廣州市區,聯絡到幾家知名飯店,向他們供應肉製品。
  • 【旅行遊記】吃遍浙江第三站——海上仙山南麂島
    吃了2期山貨,是該換一換口味了,這期我們目標——平陽南麂,南麂於2020年3月29號解除疫情管控開島,我們在4月1號出發.碧海藍天,海上仙山,各種美譽,南麂的另外人所不知的歷史是她是浙江全境解放最晚的地方,1955年2月26日,解放軍進駐南麂,也標誌著浙江全境解放。南麂島和我們寶島臺灣基隆港的距離是140海裡.
  • 中科院土壤研究所探秘:標本館裡的「土壤王國」(圖)
    中科院土壤研究所探秘:標本館裡的「土壤王國」(圖) 在南京市中科院土壤研究所裡,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土壤王國」。  據介紹,南京的這個土壤標本館裡所藏的土壤類型在全國來說是最豐富的,在亞洲地區也是最大的。
  • 溫州南麂島與大陸聯網工程海底電纜開始敷設
    該工程將連接起大陸與南麂島的電網,南麂島作為浙江省唯一未與大陸電網聯通的建制鎮,其自發電的「孤島」歷史將徹底結束。南麂島與大陸聯網工程連接溫州南麂島與平陽縣宋埠鎮,海纜全長47公裡,是國內目前最長無接頭35千伏海底電纜。該工程由國網舟山供電公司承接施工,採用啟帆9號進行敷設。
  • 距曾母暗沙僅400公裡,曾建華人王國,納土納為何成了印尼的?
    距曾母暗沙僅有400公裡,曾建華人王國,納土納為何成了印尼的?在我國,南海是最大的一片海域,總面積達到了350萬平方公裡,其中屬於中國範圍內的有210萬平方公裡。這是我國近海中面積最大水最深的海域。大家都知道南海最難是曾母暗沙,但是少有人知道,在曾母暗沙西南400公裡外,還有一個納土納群島,那裡曾經建立一個華人王國,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為何如今成了印尼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納土納群島的前世今生。納土納群島,中文名字是安不納群島,距離我國國土最南端曾母暗沙,僅有400公裡。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傳統的管轄地帶。
  • 寒假活動2 | 苔蘚探秘——尋找植物王國的小矮人行動
    冬日和早春時節,植物世界總是格外寂靜,除了個別性急的花兒外,這會是植物王國的小矮人們的天下,他們和科幻作品中的三體人有著類似的特性
  • 南麂海域出現大量鯨魚? 水產專家推測是瓶鼻海豚
    當天下午3點左右,在南麂列島破嶼島附近海域,他突然看見海面上出現很多「鯨魚」。於是,周圍一圈的海釣船都跟著魚群往東邊航行。大家一邊跟隨魚群,一邊拍攝,大概過了40分鐘,魚群往外海遊去,海釣船才停止了追逐。  今年40歲的劉清忠介紹,他出海海釣已經有20來年,這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鯨魚」。在他的記憶裡,曾在十幾年前看到過類似的情景,不過數量只有六七條。
  • 超導材料王國的探秘之旅
    原標題:超導材料王國的探秘之旅 張平祥博士在檢測超導線材 西部超導堅決支持民族超導磁共振成像產業的發展,我們做超導材料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在國內得到全面應用,真正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去參與國際競爭。」閆果說,民族品牌的發展要有一個過程,市場也要給企業提供一個相對寬鬆的成長環境。 在科幻電影《阿凡達》裡,人類不惜一切代價想得到潘多拉星球上的寶貴資源,這個「寶貝」是一種神奇的室溫超導礦石。
  • 【麋鹿苑金秋一日】探秘麋鹿苑植物王國,成為植物小達人
    在這個秋天,拒絕走馬觀花,讓專業老師帶你走近自然,探秘植物王國,領略進化的奇妙。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在苑內探索, 運用與生俱來的「五感」,到自然中發現花草樹木,探索植物王國的神奇智慧,同時也能培養孩子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時光。
  • 探秘貴博,尋奇幻古生物王國——貴博之夜天眼小記者發現古生物王國紀實
    18:30,晚霞褪去,星光拉開了探秘貴博活動的序幕。小記者籤到後的第一步就是上崗培訓,貴州日報社的記者客串導師,讓即將帶著新身份步入古生物王國的小記者們了解記者的職業性質和工作方式,同時還傳授了新聞稿件的寫作方法,鼓勵小記者們踴躍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