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南麂列島面積佔全國島嶼面積不到萬分之二,但其生長的貝類與藻類種類卻是全國最多的。近日,2011海洋生態文明國際論壇在溫州召開,聯合國生物多樣性計劃在溫州南麂列島又有了新發現。本期揭秘,記者帶你探秘南麂的神奇之處。
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藻類
在南麂島最出名的旅遊景點大沙岙沙灘的南側,設有一塊遊人止步的圍欄,細心的遊客或許會發現正對著沙灘的礁石上爬滿了大片黑紫色「水草」。而這塊圍起來的區域就是沙灘的核心保護區,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水草」其真實名稱為「黑葉馬尾藻」,是世界海藻名錄上新增添的稀有種類,目前只能在南麂島找到。
「一般而言,綠藻、藍色藻空間分布在水面層,褐藻和紅藻分布在中間帶,而黑葉馬尾藻這種情況十分罕見。」浙江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的彭欣告訴記者,黑葉馬尾藻是在南麂島大沙岙龍船礁發現的,目前全世界僅存在龍船礁的核心保護區上,是一個大型藻類,能夠提高生物多樣性,為其他生物提供繁殖、生長的棲息地。
貝藻類多分布在潮間帶(即陸海交接的地方),包括沙灘、巖礁和灘涂等。目前南麂有大型底棲藻類178種、微小型藻類459種,貝藻類佔全國種數的20%左右,有30種藻類被鑑定為中國新記錄或新種。除了黑葉馬尾藻,還有頭狀馬尾藻和浙江褐茸藻被鑑定為世界新種。
熱帶、亞熱帶、溫帶、寒溫帶貝殼並存
南麂列島的面積佔全國島嶼面積不到萬分之二,卻有著最多最獨特的貝類與藻類種類,其「貝藻類王國」稱號名副其實。
南麂島的礁巖除了附著大量藻類,還可常見如喜歡集聚在一起形成「辣螺墩」的荔枝螺。在南麂島大沙岙大排檔上俗稱「沙蛤」的有「天下第一鮮」之稱的等邊淺蛤等豐富「帶殼的」也可管窺一斑。
目前,南麂列島有421種貝殼。其中有36種貝殼,中國境內只能在南麂列島找到。在發現的貝殼種類中,有一半是東海常見的物種,有四成是不懼冷熱廣泛分布的物種,有5%的另類是寒帶物種,還有5%的另類,此前一直生活在福建廈門以南海域。
據研究數據顯示,南麂巖相貝類單位面積數量是舟山的6倍多,是寧波的22倍左右。中國北方寒冷的渤海、黃海海水中生活的寒帶和寒溫帶貝類在南麂列島幾乎也能找到代表物種。而這種熱帶、亞熱帶、溫帶、寒溫帶不同溫度性質的貝殼在南麂島並存的現象是十分罕見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麂列島的所有貝類和藻類中,有30%把這裡當做它們的最北或是最南的分界線,也就是說,從南麂列島再往南一點點,數百種貝類藻類就再也無從找尋,往北一點,也有數百種貝類藻類匿跡。
南麂為何能成生物樂土?
近日舉行的2011海洋生態文明(溫州)國際論壇上,南麂島以海洋生物種類眾多在持續了6年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取勝。
海洋專家們最終確定南麂島有1851種海洋生物,除了貝藻類,海魚有379種,甲殼類海洋族裔257種,還有157種奇特的海洋生物難以歸入各大類。
「南麂島物種豐富多樣由其獨特的生態環境決定,它是一個綜合作用的結果。」彭欣告訴記者,南麂島距溫州市區93公裡,南至臺灣基隆港270公裡,因受臺灣暖流分支與浙江水系鰲江、飛雲江和甌江淡水等多種流系交匯影響,水體交換充分,上升流豐富,營養物質充足,初級生產率比較高,成了生物的樂土。
通俗來說,南麂列島海水深處眾多海流碰頭撞擊,暗流湧動,水底往上的洋流能把海底的肥沃餌料帶到水面,生物有餌料可以吃也就在這裡繁殖,因而生物量豐富。而南麂列島整片海域,因地形的阻隔,冷暖不同的洋流各自佔海為王,區域水溫存在差異,各個適合不同水溫的海洋生物也能共存於同一片海域。
同時,這與南麂列島的生態保護工作也密不可分。南麂從1959年就開展了一系列的綜合調查活動,1990年南麂列島被確立為中國首批五個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之一,2002年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確定為「中國南部海域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四個示範區之一,同時也是最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海洋自然保護區。
(記者 楊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