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線蟲病是牛、羊等反芻動物的多發性寄生蟲病,在皺胃及腸道內,經常見到的有血矛線蟲、仰口屬線蟲、食道口線蟲、毛首屬線蟲四種線蟲寄生,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炎、消化機能障礙,患畜消瘦、貧血,嚴重者可造成畜群的大批死亡。
(一)病因血矛線蟲,雄蟲長 10~20 毫米,雌蟲長 18~30 毫米,呈細線狀,寄生於宿主的皺胃及小腸。仰口屬線蟲,雄蟲長 12~17 毫米,體末端有發達的交合傘,兩根等長的交合刺,雌蟲長 19~26 毫米,寄生於牛的小腸。食道口線蟲,雄蟲長 12~15 毫米,交合傘發達,有一對等長的交合刺,雌蟲長 16~20 毫米,蟲卵較大。毛首屬線蟲,蟲體長 35~80 毫米,寄生於宿主的大腸(盲腸)內,蟲體前部(佔全長的 2/3~4/5)呈細長毛髮狀,體後部粗短。
(二)診斷要點 1. 流行病學 牛的各種消化道線蟲均系土源性發育,不需要中間宿主參加,牛感染是由於吞食了被蟲卵所汙染的飼草、飼料及飲水所致,幼蟲在外界的發育難以控制,從而造成了幾乎所有反芻動物不同程度感染髮病的狀況。上述各種線蟲的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外界適宜的條件下,絕大部分種類線蟲的蟲卵孵化出第一期幼蟲,經過兩次蛻化後發育成具有感染宿主能力的第三期幼蟲,被牛吞食後在消化道裡經半個月發育成為幼蟲,被幼蟲汙染的土壤和牧草是傳染源,在春秋季節感染。2. 臨床症狀 牛感染各種消化道線蟲後,主要症狀表現為消化紊亂、胃腸道發炎、腹瀉、消瘦、眼結膜蒼白、貧血。嚴重病例下頜間隙水腫,犢牛發育受阻。少數病例體溫升高,呼吸、脈搏頻數,心音減弱,最終可因極度衰竭發生死亡。3. 病理變化 可見皺胃黏膜水腫,小腸和盲腸有卡他性炎症,大腸可見到黃色小點狀的結節或化膿性結節以及腸壁上遺留下來的一些瘢痕性斑點,大網膜、腸繫膜膠樣浸溶,胸、腹腔有淡黃色滲出液,屍體消瘦、貧血。4. 實驗室檢查 用直接塗片法或飽和鹽水漂浮法進行蟲卵檢查,鏡檢時各種線蟲蟲卵一般不做分類計數,當蟲卵總數達到每克糞便中含 300~600 個時,即可診斷。
(三)防治可用以下方法治療。(1)噻苯咪唑,50~100 毫克 /(千克體重 · 次),口服,1 日 1 次,連用 3 日。對驅除上述線蟲有特效。(2)左旋咪唑,8 毫克 /(千克體重 · 次),首次用藥後再用藥 1 次,本藥也可注射,肌肉或皮下注射,用量:7.5 毫克 /(千克體重 · 次)。預防上,應在線蟲易感地區,每年春季放牧前和秋季收牧後分別進行 1 次定期驅除蟲卵。可用左旋咪唑肌肉或皮下注射,較方便。平時注意糞便堆積發酵處理,以殺死蟲卵及幼蟲。保持牧場、圈舍等處環境與飲水清潔。 編輯:趙琳審核專家:張元慶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副研究員
【來源:科普中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