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兵心連黨心,哨位連北京。
為充分展示十九大精神進軍營湧現的新實踐、新舉措、新風採。近日,武警部隊政治工作部在中央網信辦和軍委政治工作部網絡輿論局有力指導支持下,組織策劃了「我在哨位上向黨報告·網絡面對面」系列採訪宣傳活動,20餘家中央主流網媒和商業網站的編輯記者,來到東海之濱,跋涉西部天山,登上南海三沙,走進神州北極,踏上中原鄭州,深入武警部隊位於祖國東西南北中5個具有地標特點的執勤哨位,切身感受武警官兵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火熱場景,現場聆聽武警官兵在哨位上向黨報告的錚錚誓言!
敬請關注,感謝點讚。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日電 (見習記者 張潼) 既是天堂、人間,也是地獄,這樣的地方存在嗎?
答案是存在。
居住在西沙永興島上的漁民會告訴你,在這裡,待一天是天堂,待一個星期是人間,待一個月就是地獄。
即使在如此兩極化的評價下,仍有一群人選擇長駐這裡。
他們是武警三沙市中隊官兵,他們駐守在武警「南海第一哨」,守衛著祖國的南大門。
【困難】
圖為三沙市委、市政府辦公大樓。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潼 攝
2012年7月24日,地級三沙市在永興島掛牌成立,其下轄的西沙、南沙、中砂諸群島及海域面積達260萬平方公裡。
260萬平方公裡是什麼概念?相當於我國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作為中國南海上的一座新城,三沙市在對南海地區進行行政管轄、加強國土保護等方面意義重大。
正因為意義非凡,2013年8月,海南總隊海口市支隊三沙中隊進駐三沙市永興島,主要負責市委市政府警衛及海島武裝巡邏、抗風搶險、處置突發事件等任務。
作為海島,永興島是一個可打滿分的熱帶小島。島上碧海白沙,椰林遍布,熱帶植物豐富。然而,作為一座宜居城市,它卻難達及格線。
圖為武警三沙中隊官兵在島上作訓。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潼 攝
對武警官兵們來說,駐守永興島並在島上開展各項活動堪比創業。第一批武警官兵上島時,面臨的是「無米之炊」的境地。沒有營房,官兵們只能借住在三沙市糧食局的幾間空置毛坯房裡。
為改善居住條件,武警官兵們自己跑到政府工地要來材料自己刷牆;沒有器械場,官兵們就自己用編織袋去海邊挖沙自己建。
武警三沙中隊指導員蔡於虎笑稱這是「螞蟻搬家」。
不過,正是有著「螞蟻搬家」一樣的協作,官兵們的生活環境才大變樣。如今走進武警三沙中隊,原始的毛坯房已不復出現,有的是一個個軍容整潔的、明亮舒適的營房。中隊的設備也在幾年內獲得了「升級」,原來看電視都要席地而坐的情景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暢通網絡信號覆蓋的網絡學習室和多功能文化一體機。
【熱愛】
在一般人想像中,能在碧海藍天、水清沙白的美景下站崗放哨,是一件美差。
在永興島,一日天堂,一周人間,一月地獄,並非虛言。居住環境還可改善,惡劣的自然環境則不可逆。
地處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高溫、高溼、高鹽、高日照這「四高」給官兵們出了不少難題。「在島上的訓練量很大,再加上高溫高溼海風大,我們很多官兵都出現了中暑、膝蓋積水狀況。」上等兵韋安說道。
永興島風景優美,當地人都說:「三沙歸來不看海。」但高溫、高溼、高鹽、高日照的氣候條件給駐島官兵帶來不少挑戰。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潼 攝
面對這些不可克服的困難,武警駐島官兵們用堅持和熱愛給予回應。
今年是韋安當兵的第二年,這位被熱帶烈日曬的皮膚黝黑的武警,畢業於廣西民族大學。2008年,看著電視屏幕上一波波抗震救災的軍人身影,韋安備受觸動。因著這份軍旅情結,大學畢業一年後,已經進入銀行工作的韋安,放棄待遇優渥的工作毅然入伍。
2017年初,韋安乘坐12小時的運輸船來到永興島。在船上,沒有常人第一次長時間坐船的嘔吐和不適,韋安總跑到甲板上看大海看浪花,激動的心情讓暈船跑的無影無蹤。
在韋安眼中,駐島的日子是快樂的。除了與戰友一起在海邊訓練、撿貝殼、撿鵝卵石的獨特經歷,獲得感是韋安愛上三沙的重要原因。
一次站崗執勤,韋安正好趕上中午日頭最猛的班次。汗水溼透了韋安的軍裝,哨兵的職責讓他紋絲不動。沒想到這一幕落入一位遊客眼中。
「我看到她拿著礦泉水,想越過警戒線遞給我。我很意外也很感動,但是工作職責所在,我不得不嚴肅的制止了她。」這件事讓韋安很開心,還打電話告訴媽媽。「我一直以為這是電視上才會發生的事兒,沒想到發生在我身上。」
當問起是否想家,韋安的眼眶紅了:「有大家才有小家,守好永興守好三沙,祖國放心了,家人才能放心。」
談起家鄉的父母,韋安說著說著哽咽了,擦掉眼淚,韋安說:「有大家才有小家」。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潼 攝
【守島】
永興島很小,只有2.3平方公裡。但是永興島很「暖」, 軍民魚水情深。
作為一座珊瑚島,永興島上並沒有種植農作物的自然條件。因此,包括蔬菜水果在內的島上的物資,都依靠一艘排水量7800噸的交通補給船「三沙一號」來運送。
由於補給問題,目前島上的夥食由政府食堂統一保障。雖然不用自己點火燒飯,武警三沙中隊卻自覺幫助食堂打掃衛生。久而久之,食堂的工作人員和武警官兵都成了老熟人。不僅如此,島上的健身房、體育館也都是軍民兩用,既豐富了武警官兵的日常生活,還促進了和當地島民的溝通。
圖為武警三沙中隊官兵在政府食堂吃午餐,一些中隊官兵外出擔負任務,食堂的師傅們會主動給官兵留好飯菜,按人數擺在餐桌上。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潼 攝
作為海島武裝巡邏、抗風搶險、處置突發事件的重要力量,武警三沙中隊多次在極端天氣下救人於危難之中。
中隊班長趙凱龍至今還記得2013年,13級超強颱風「蝴蝶」肆虐永興島的情景。當天,一名工作人員被困在西沙賓館。趙凱龍與戰友奉命營救。
颱風漫捲著樹枝、建材、玻璃渣向他們襲來,砸在他們的防彈衣和頭盔上。平時短短的500米道路,他們走了半個小時才到達。找到這名被困人員時,他正蜷縮在衛生間。趙凱龍至今無法忘記被困人員看到他們時,從恐懼轉為希望的眼神。
這樣的事,不止一次。
現在,島上居民碰上大事小情也愛找武警官兵幫忙,武警三沙中隊更被三沙市民稱為「海島衛士」。
【學習】
永興島距離海南島有300公裡的距離,處於南海的中心。然而距離並沒有阻斷島上官兵的理論學習。尤其在十九大召開之後,島上的武警官兵用豐富多樣的方式學習十九大精神。
在島上,報紙來的晚,電視信號時有時無,好在網路信號穩定。中隊官兵們便充分利用網絡,搜集關於十九大的內容,通過微信群等方式互相轉發、分享十九大精神。
上等兵翁錦坤最喜歡中隊發的口袋書。這本小冊子將關於十九大的重要信息編成了100道題,不僅內容清晰更適於隨身攜帶。「我們雖然遠離大陸,遠離北京,但通過學習,我們的心和黨中央貼的更近了。」翁錦坤說。
在執勤站崗間隙,武警三沙士兵在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前學習十九大精神。通訊員 何野 攝
下士黃斌想起十九大之後上島換防的過程:「我們換防要坐十幾個小時的船上島。為了利用好這段時間,指導員就在甲板上組織我們學習十九大精神。伴隨著海風海浪,站在南海一線,我們對強軍目標和守護南海的職責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十九大報告中哪些內容最吸引你?
島上官兵聽到這個問題後,各抒己見。想起中隊與永興小學結成共建對子,入校開展國防教育的經歷,中士曹運來對十九大報告中「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的理解更深了一層。
「十九之後,我們給同學們宣講了會議精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前兩天我在北京路上巡邏,迎面走來幾個小學生,朝我們敬了一個少先隊禮,這讓我覺得心裡很溫暖,我感到軍人已經成了『全社會尊崇的職業』。」
「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專門提出『深化武警部隊改革,建設現代化武裝警察部隊。』作為一名基層的一線帶兵人,即是戰鬥員又是指揮員。能夠經歷這次改革,見證武警部隊的發展是我的榮幸。」 排長姜子龍說道。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主席特意用200餘字的篇幅肯定、鼓勵青年人。同為80後、90後的三沙中隊官兵聽後備受鼓舞。中士羅澤靈感觸良多:「作為祖國最南端站崗執勤的武警戰士,就更應該響應國家的號召,像永興島上的抗風桐一樣,不懼風雨,不畏烈日,紮根海島,奉獻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