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20.1.7 15:38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山東卷 臨沭篇
臨沭篇 預告片
在臨沭縣境內的夾谷山區,夾山與金山一東一西比肩連袂,構成了一條貫通南北的狹長山谷。這裡是古時的一條通行要道。據《臨沭縣誌》記載,曾名震一時的「夾谷會盟」就發生在此地。
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一心想要恢復霸業的齊國,為了震懾魯國,提出會盟要求,並將地點指定在兩國交界處的夾谷山。讓齊國沒有料到的是,魯國大司寇孔子,在會盟中文武並用、靈活應對,不僅使得魯國國君全身而退,甚至逼得齊國歸還了之前侵佔的國土。「夾谷會盟」成就了孔子從政生涯中彪炳史冊的第一件功績。
在「夾谷會盟」一千多年後,初建的唐王朝為了鞏固統治,重新劃分全國行政區域。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這片丘陵地帶首次設縣。因治所臨近沭河,定名「臨沭」。此後的地名建制幾經更迭,直至1961年,再度恢復「臨沭」縣名,並沿用至今。
北溝頭遺址:尋找失落的文明
20世紀60年代,北溝頭村的村民在土臺附近勞作時,挖出了古銅劍和陶俑等器物。
自1974年開始,山東省考古專家對北溝頭村土臺周圍進行多次試掘,發現了從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豐厚歷史遺存,幾乎見證了臨沭在漢代以前的各個時期。
其中一件略有殘損的陶器是「黑陶高柄杯」,其造型細高,中間凸起部位布滿細小鏤孔。據鑑定,這件黑陶器皿,是原始社會中一種精美酒器,是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這些珍貴文物,不僅佐證了新石器時代臨沭境內人類活動的文明程度,更為研究我國古代東夷地區的風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77年,這片古文化遺址被正式命名為「北溝頭遺址」,2013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柳編形態精美 款式多樣
臨沭的柳編技藝自古遠近聞名。史書記載,清朝時期,臨沭就已經有數量頗為可觀的柳編製品銷往全國各地。歷經幾百年的沿襲,臨沭民間的柳編技藝越發精湛,全縣有近十萬人從事柳編工作。2012年,臨沭柳編被正式列入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臨沭生產的柳編工藝品,形態精美、款式多樣,先後銷往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出口量佔全國柳編出口總量的四分之一,年總產值高達20億元。
臨沭紅薯 名揚四海
為了在秋冬季儲存大量的紅薯進行「反季節銷售」,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臨沭薯農們紛紛將小型地窖,改造成了大型「樓式地窖」,並引入了先進的貯藏技術。如今,通過窖藏,臨沭縣一年可儲存三十萬噸的紅薯。
為了更深入地開發紅薯的附加值,臨沭縣建立起了完善的深加工體系。豐富多樣的紅薯產品源源不斷地流向全國各地,成為人們喜愛的舌尖美味。
2017年,臨沭紅薯因種植歷史悠久、產業規模龐大,且具有質優味美、營養豐富等特點,被農業部評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常林鑽石 熠熠生輝
1957年,為了勘測我國的金剛石資源,國家地質部門在山東成立了」沂沭河地質隊」。他們沿沂河和沭河進行了大規模的地質考察。至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臨沭縣周邊先後發現了多條金剛石原生礦床,從此結束了我國沒有金剛石原生礦的歷史。
1977年12月21日,常林村的魏振芳,在田間耕作時,挖出了一塊「核桃」大小的鑽石。面對這顆前所未有的「大鑽石」,魏振芳覺得此事非同小可,毅然決定將它獻給國家。
經權威部門鑑定,魏振芳發現的這顆鑽石,重達158.786克拉,在世界範圍內都極其罕見。不久後,國家以發現地「常林村」作為紀念,將這顆鑽石命名為「常林鑽石」。
今天,「中國現存第一鑽」「常林鑽石」的傳奇,仍為臨沭的百姓們口耳相傳、津津樂道,這段往事演變為獨特的「鑽石文化」,並融入到了臨沭的城市風情中。
創新發展 農業現代化
2016年,臨沭縣被列入「全國首批28個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名單。
2017年7月,我國首個現代農業服務平臺「金豐公社」在北京成立。僅一個月後,臨沭縣就與金豐公社展開深度合作,引入更前沿的農業科技。
如今,一架小小的無人機只需要一分鐘,便能完成六百多平方米耕地的農藥和肥水播撒,無人機工作一天,便可完成以前數天甚至數周的工作量。
無人機與各類農機「陸空一體」相互配合,實現了農作物從播種到收割的全機械化作業。
臨沭現有耕地五萬多公頃,年糧食總產量三十萬噸以上,連續十餘年躋身「全國產糧大縣」行列,是山東地區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農業全面機械化」,今天的臨沭人依舊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他們不斷探索著更加科學、可持續的當代農業發展之路,為中國農業歷史耕耘出新的藍圖。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志
《臨沭篇》
播出時間:1月7日 15:38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胡悅 高貝貝(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