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從今年開始,「刷酸」突然興起,成為護膚界口口相傳的絕佳法寶。諸多美妝博主都在跟風推薦這種高效護膚法,讓人聽著好像只要刷個酸,所有的皮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什麼去黑頭、去閉口、祛痘、抗衰、美白,沒有什麼是刷酸做不到的。然而,事實卻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刷酸」到底是什麼意思?
通俗來講,就是利用一些酸類成分,改變皮膚表面酸度,達到去除廢舊角質、促進皮膚細胞新陳代謝的目的。由於這些酸類是具有較強腐蝕性的,所以刷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破壞舊的皮膚角質層,使其重新建立的過程。乍一聽,這似乎是一個改頭換面、重新做人的好機會,但如果盲目進行,則有可能適得其反。
一般刷什麼酸?
首先要明確一點,並不是所有名字裡帶「酸」字的都是酸類成分,比如我們常見的透明質酸就是用來補水保溼的,它沒有刺激性。而我們通常刷的酸,則多指果酸、水楊酸、維A酸。它們有較強刺激性,適宜的濃度可以治療一些皮膚問題,但使用不當也會破壞皮膚屏障,導致爛臉爆痘。
刷酸的2大誤區
有句老話說得好,即便是劇毒用對了地方,也可能成為救命的良藥。一個東西是好還是壞,全看你如何用它。就「刷酸」而言,有些姐妹嘗試刷過一次後覺得效果極好,臉就像剝了殼的雞蛋一樣光滑,於是就隔三差五地刷。結果沒多久就刷成了敏感肌,受不得一點刺激。還有的姐妹一上手就是高濃度,而且還不做耳後測試,結果分分鐘爛臉。所以說,刷酸不是隨便刷的,盲目跟風或自己瞎搞大概率會出問題。
3類人最好不刷酸
普通人刷酸,應避免踏進以上兩大誤區,而一下這3類人,最好就別碰酸。一是敏感肌人群,其皮膚屏障本身就處於破損狀態,刷酸只會讓敏感狀況越來越嚴重。二是皮膚耐受性很差的人群,他們的皮膚平時沒有敏感症狀,但若外界刺激太強烈,反應可能會比較大。與其受這個罪,不如選擇更溫和的辦法去護膚,溼敷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三是孕婦,孕婦一定要遠離維A酸或其它衍生物,因為它們有較高的致畸率,對胎兒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