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介紹:腕龍
腕龍Brachiosaurus是侏羅紀晚期的巨大草食性恐龍,名字的原意為「有武裝的蜥蜴」。
腕龍(brachiosaurus) 是大型恐龍之一,生活在侏羅紀,你從腕龍的模型和其它恐龍分辨,可以輕易的從腕龍前肢較後腳要長這件事得知;它的肩膀離地大約5.8米,而它的頭當抬起舉高時,離地面大約有12米,雖然可能覓食高樹梢的枝葉,有些科學家認為它不會讓腦袋抬舉太久──那將造成非常困難的要將血液輸送上去。腕龍是有史以來陸地上最巨大的動物,目前雖然已經挖出超龍、特超龍、地震龍等可能比腕龍更巨大的恐龍,但是由於還沒有挖出完整的骨骸,因此還不能確定。腕龍、雷龍、梁龍的鼻孔都是長在頭頂上的。這麼高大的動物要採食高樹上的枝葉,當然是很容易的。與其他巨型食草恐龍一樣,它也是長脖子小腦袋,頭頂上的丘狀突起,就是它的鼻子。腕龍前肢高大,肩部聳起,整個身體沿肩部向後傾斜,這種情況在現在的某些高個動物如長頸鹿的身上還能看到。
腕龍有一個巨大的身軀,還有著長長的脖子,它們的身體過於笨重,身長23米,重達40噸。這些恐龍都是吃植物的,由於身體太重都是四足支撐。儘管這樣,行動依舊不便,只好在有水的地方活動,靠水的浮力來減輕一些體重,同時也躲避食肉恐龍的襲擊。侏羅紀期氣候溫暖,植物興旺,為恐龍的生長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爬行動物有個特點,身體終生都在不停的生長,各種類型的龍都在不停的吃不停的長,而腕龍這樣的大型恐龍生長速度更快,吃得也更多骨骼和頭骨骨骼和頭骨。身邊的植物吃完後,它們利用長長的脖子不用移動身體就能吃到遠處的植物,由於脖子很長轉動時很遲緩,要是再長個大腦袋就更加笨重了,所以它們的頭都非常的小,與整個身體都不成比例。用現在的眼光看,它們的身體都是奇特的。我們知道頭腦是指揮身體行動的「司令部」,腦量很少的話是不能協調身體運動的,而腕龍卻恰恰如此。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腕龍的中樞神經系統在腰部變大、膨脹,形成一個神經節,替大腦分管內臟和四肢的運動,這就是專家們所稱的「第二大腦」和「恐龍有兩個腦袋」的含義。
「水對腕龍來講是太重要了,水中的藻類、湖岸邊的叢林為腕龍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同時又部分彌補了腕龍體重過大、行動不便的弱點。更重要的是它保障了腕龍的安全,如果食肉恐龍來了,它們就迅速移到深水處,全身浸泡在水中,只把腦袋頂部的鼻孔露出水面呼吸,食肉恐龍只得望水興嘆。所以這些龍除了產蛋、轉移湖泊時上岸外,長期都是泡在水裡。腕龍的鼻孔長在頭頂上,就是為了方便在水裡泡著的時候換氣。腕龍潛水的本領可不小,它們可以長時間潛在水裡不用換氣,有些專家認為它們可以在水中潛20分鐘以上。」這是原本古生物學家的觀點,但現在有證據證明如果腕龍泡在水裡,水壓會壓碎它的心臟。
(以上信息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