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介紹:霸王龍
暴龍,又名霸王龍,名字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是史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龍,它是恐龍中生存年代最晚的種類之一,平均體長12.5米,最長達14.6米。平均臀部高度4米,頭距離地面5-5.6米,最高臀高超過5米。平均體重8噸,最重14.85噸。咬合力居食肉恐龍第一,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以及墨西哥、中國等等,分布範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加廣泛,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最晚滅絕的恐龍還有牛龍、特暴龍等。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巖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霸王龍的動物公諸於世,在安裝骨架的同時,布朗和奧斯本以模型重塑霸王龍生前的風採,但是他們無法把重達兩噸的骨頭組合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靈巧如鳥的巨獸」,他們只好將他組合成直立而遲鈍的模樣。
早期霸王龍骨骼復原圖
(以上信息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