颳風打雷下雨下雪都是地球上非常常見的自然現象,人類早期的時候面對這樣的現象無法理解,感覺到非常恐懼,因此會虛構出神話故事來「自欺欺人」,但是科學體系已經非常完善的現代人類,對於自然界中出現的大部分現象已經可以很好地解釋了。
下雨天氣本質上就是地球上水循環的一個環節,因為降雨天氣的存在,可以讓地球上的水區域性的進行循環。但如果是一場大雨連續下一萬年,地球上會發生什麼事情?人類還能繼續存在嗎?
每年的6-7月份,東南季風會把太平洋的暖溼氣流帶到我國長江的中下遊地區,形成連續幾個月的梅雨天氣,梅雨季節溼度非常大,溫度也相對較高,同時也是比較難熬的季節。但如果這樣的梅雨季節,把它的時間延續到一萬年,可想而知那將是非常恐怖的。
降雨天氣需要空氣溼度達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完成降雨過程,歸根結底需要有高溫天氣源源不斷的水蒸氣進入空氣中,才能保證長時間充足的降雨。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持續性的降雨,在地質學上稱之為卡尼期洪積事件(Carnian Pluvial Episode),發生在2.35億年-2.32億年前。
科學家從地質構造中觀察到了地球歷史上曾經溼漉漉的時期,在那個時期地球上的陸地連成一片,是一大塊紅土大陸。但是科學家從曾經是海洋的地方發現了這些紅土物質,形成了像「夾心餅乾」的一層,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就是持續性的降雨把紅土大陸一些泥土衝擊到海洋中,最後大範圍的形成了紅色粘土層。
科學家推測降雨時間長達200萬年之久,年平均降雨量超過1400毫升,面對這樣的環境當時地球上的動植物發展迎來了嶄新的變化。海洋無脊椎生物大量滅絕,如曾經廣泛存在的海百合。陸地上低矮的蕨類植物全部消失,遇到它們的是高大的針葉類植物。
而除此之外長時間的持續性降雨也給恐龍的發展崛起提供了機會,鳥臀類、蜥臀類、獸腳類恐龍出現,並且快速的發展起來。那個時期,哺乳動物的祖先也許已經出現了,但是幾乎沒有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只能在某個角落裡苟延殘喘,一直等到恐龍滅絕才迎來了發展的機會。
長久的降雨天氣,意味著太陽輻射能的減少,光照的減少,大量植物會面臨滅絕,最終影響的就是食物鏈的頂端物種。即使是人類文明也無法保證在這樣的持續性降雨中發展存活下去。
未來溫室效應的持續性加劇,全球氣溫普遍的升高,地球上可能會迎來這樣的局面,高溫意味著大量的水蒸氣進入大氣,最終持續性強降雨可能就會來臨了。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