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0 1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別說本布沒提醒:文末有福利)
你曉得南京有
多少種野花、多少種鳥類
多少種有地域特色的珍稀動植物
……
嗎?
不清楚的看這裡
科學布課堂開課啦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長江穿城而過,河湖點綴其間,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江河湖泊相得益彰,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珍稀瀕危物種較多。
南京有近500種野花、400種左右鳥類、100多種魚類。目前還發現有140餘種蝴蝶、7種螢火蟲等本土美麗物種。還有長江江豚、中華虎鳳蝶、震旦鴉雀、秤錘樹、珙桐等多種具有南京地域特色的珍稀動植物。
先來認識其中幾位代表
▼
「萌物」出馬:紅角鴞
鴞形目 鴟鴞科
觀察時間:2~9月。
棲息環境:山地林間,喜有樹叢的開闊原野。
物種概述:體長約 19 釐米;飛行迅速,能在林間無聲地穿梭;營巢於樹洞或巖石縫隙和人工巢箱中;捕食飛蛾、蝗蟲、甲蟲等昆蟲,偶爾也捕食鼠類和小鳥。
不僅僅會「拜年」:黃鼬
食肉目 鼬科
觀察時間:全年。
棲息環境:森林、溼地、農田、村莊和城市中。
物種概述:體長 28 ~ 40 釐米;又名黃鼠狼、黃大仙,南京最常見的食肉動物,通常獨居,晨昏和夜間較為活躍,遇到危險會放出臭氣自衛;食性廣泛,主要食物是鼠類,但也會以其他小型脊椎動物、昆蟲和漿果為食,在居民點附近也會捕食家禽。
「二師兄」在此:野豬
鯨偶蹄目 豬科
觀察時間:全年。
棲息環境:森林、灌木叢、溼地、農田交界地區。
物種概述:體長1.5~2米;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可以生活在多種類型的棲息地,大多數野豬群居活動,喜歡在泥水中洗浴,善於遊泳;雜食性,食物包括植物、農作物、無脊椎動物、小型脊椎動物等,也會取食動物屍體殘骸。
珍稀動物:獐
鯨偶蹄目 鹿科
觀察時間:全年。
棲息環境:山林、丘陵、溼地。
物種概述:體長90~105釐米;喜歡獨居,偶爾成對活動。生性膽小,兩耳直立,感覺靈敏,善於隱藏,也善遊泳,行動輕快,常跳躍前進,人難以近身;取食草、蘆葦、灌木樹葉。
森林的聲音:普通翠鳥
佛法僧目 翠鳥科
觀察時間:全年。
棲息環境:小河、溪流、池塘。
物種概述:體小,約15釐米;體羽鮮豔且對比鮮明,上體藍綠色帶金屬光澤,胸腹部、眼先及耳部羽區橙棕色,雄鳥嘴黑色,雌鳥下顎橘黃色;單獨或成對活動,長時間站立於近水處的樹枝或巖石上等候獵物並伺機捕獵;食物包括小魚、甲殼類及水生昆蟲。
你看不見我:竹節蟲
竹節蟲目 竹節蟲科
觀察時間:夏季。
棲息環境:山野、林地。
物種概述:雌性體長約13釐米,雄性為雌性的2/3;觸角短,頭上有2枚尖刺,體色大多數為綠色,在中胸和腹部末端出現棕色;竹節蟲行動遲緩,白天靜伏在樹枝上,晚上出來活動,取食葉片;它們一動不動的時候,非常像小樹枝,一般不會被敵人發現。
威武的昆蟲:雙叉犀金龜
鞘翅目 金龜科
觀察時間:夏季。
棲息環境:林木樹幹。
物種概述:雄成蟲體長4~6釐米,俗名獨角仙;體大而強壯,體色從深紅到紅棕再到純黑,雄蟲頭部前方有1個鹿角狀的犄角,末端開叉,前胸背板也有1枚小犄角,末端開叉,是雄蟲為了爭奪食物和交配權而搏鬥的武器;成蟲常在山林高大喬木的傷口處舔食汁液或取食熟透的水果。
公益形象大使:中華虎鳳蝶
鱗翅目 鳳蝶科
觀察時間:春季。
棲息環境:山野、林地。
物種概述:展翅5.5~6.5釐米;翅黑色,斑紋黃色,尾突較短,前翅中室及中室端有6條黑色縱帶,中室後方有2條黑色縱帶,後翅鋸齒凹處有4個黃色半月斑,亞外緣有5個發達的紅色斑連成帶狀,雌性色斑大且紅;一年一代,成蟲見於3~4月。
它們是我們的小夥伴
也是這個城市的主人
然!而!
有時候由於不了解它們
我們認為的保護
有可能是傷害
想要保護它們
得先熟悉它們
這時候,就需要這本
《南京常見野生動植物識別手冊》
▲在市生態環境局、市科協、區科協等單位的指導支持下,南京守望自然科普中心組織編寫的《南京常見野生動植物識別手冊》是南京第一本本土野生動植物綜合類的科普圖鑑。《手冊》展示了南京土生土長或者在南京繁衍生活的野生動植物共計349種,其中鳥類100種,哺乳動物14種,兩棲爬行動物20種,魚類8種,昆蟲99種,其他動物12種,植物96種。
一本有溫度的科普圖鑑
《南京常見野生動植物識別手冊》的作者們,是一群熱愛大自然的人,他們從最常見、最熟悉的事物開始觀察自然,不僅僅是詳實而易懂的圖鑑類科普圖書,更增加了作者與物種之間的互動和故事,圖書的每一張照片都浸潤著這些本土作者對南京這座城市深沉的關愛,對每一個物種的關心和對生態環境的關注。
《南京常見野生動植物識別手冊》作者:「一座城市,不但有我們賴以生存並滋養我們的文化搖籃,也應該有陪伴我們共同生活的野生動植物,它們也是城市的主人。」
最後送個小福利
在此條微信下留言
說說你知道的野生動植物
截至6月5日10點
小布將選取點讚前15名的小夥伴
贈送《南京常見野生動植物識別手冊》1份
素材來源 | 南京守望自然科普中心
原標題:《真·野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