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一則新聞刷屏:一尊罕見的鵝首曲頸青銅壺現身河南三門峽,姿態優美的鵝壺驚豔到人們,壺中6斤多重的神秘液體更是留下懸念。現在實錘了,是酒!
記者從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經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人員取樣檢測,鵝首曲頸青銅壺內的液體為西漢早期的古酒,並與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學方書《五十二病方》中的相關記載頗為相符,是可以止血消炎的藥酒。
「我們正在對液體繼續開展碳氮同位素、植物微體化石、蛋白質組學等分析,以期獲取更多的原料、製作工藝和功用信息。」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教授楊益民說。
這個青銅壺鵝首微頷、曲頸優雅,低垂的腹部巧妙化作壺身,靜臥於圈足之上。「當時的壺首多呈蒜頭狀,鵝首曲頸造型頗具個性,實屬罕見。根據液體的檢測報告,此壺應該是酒器,可從壺頂小孔倒出美酒。」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鄭立超說。
鵝首曲頸青銅壺出自三門峽後川村古墓群。經考古人員實測,其所在的古墓年代為西漢初年,墓主人應是位身高1.8米左右的男子。男子墓葬還出土銅器、玉器、陶器、鐵器等。其中,銅器有銅鏡、銅印、銅盆、銅飾品等,鐵劍配有由4塊玉飾物組成的玉劍具。「有寶劍,說明是武士。有銅鏡、銅飾品,說明愛美。加之鵝壺內盛有美酒,墓主人應該是位追求生活品質的『優質男』。」鄭立超說。
為配合棚戶區改造,2017年以來,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後川村古墓群進行考古勘探發掘,發現自戰國至近代各時期墓葬600多座。「結合出土陶器上戳印的陶文『陝亭』『陝市』,以及部分墓誌中的文字記載,我們推斷這裡應為歷代陝州城的集中墓葬區。」鄭立超說。
三門峽被譽為「天鵝之城」,每年都有近萬隻白天鵝自西伯利亞遷徙到當地的黃河溼地過冬。鵝首曲頸青銅壺的出土,為這一美名增添了文化底蘊。
大家都在看
「紙面服刑」7年,65名公職人員被處理!
「地球衛士」,了解一下!
2020年只剩不到4個月!收好這份考試日曆
責編:翟巧紅 | 編輯:姜越
來源:@新華網
喜歡本文,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