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冬季地窖溫度較高,古代窮人為什麼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戶外被凍死?
冬季地窖溫度較高,實際上是人體相對感受——地面的溫度太低了。
泥土是極佳的隔熱層,溫度傳導非常慢,只要沒有空氣流動,熱量一直保持,所以能長期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溫度。
因為地面太熱或者太冷,就給剛剛進入地窖的人一種直觀的感受,就是和地面相反,所以才有「冬暖夏涼」之說。
這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不讓空氣流動。如果一個地洞,兩頭裝著送排風抽送,那溫度很快也就和地面差不多。在泥土熱傳介穩定的情況下,空氣流動就成為了保暖的重要因素。
只有空氣不流動,才能真正保持溫度不變。
而空氣不流動,對人類、動物這些需要新鮮氧氣來做能量交換的生物來說,可以說是致命的。
和被憋死、被悶死比起來,冷一點又算什麼呢?
這就是地窖為什麼不能住人的根本原因,即使你有通風設備,可萬一哪天壞了呢?不是一家子都得搭進去?古人科技落後點,可能並不清楚氧氣這東西,但是也不蠢啊,同時經驗豐富。
只要稍微有點動手能力的,就會自己搭建房子遮風避雨——這是全世界人類的共同選擇,當然這之前肯定有大量的人住地洞、地窖因為缺氧死亡,是經驗和教訓讓人類寧可選擇漏風的屋子居住,也不願意選擇冬暖夏涼的地洞。
當你把地洞修得四通八達、通風良好的時候,那就根本不會冬暖夏涼了。
其實這和人穿衣服是一個道理,如果穿個塑膠袋,一會就滿頭大汗。我們現在的面料是在保暖上要儘量透氣,不開口、不透氣的袋子只有裝無機物時才使用。
人是有機生物,在有食物果腹的時候,自身散發的熱量足以保證在冬天的生存——換句話說,北極圈的人在早期沒有足夠防寒設備的時候,早就被凍死了。正所謂適者生存,在防寒衣物、取暖設備發明之前,人和其他動物一樣,抗凍基本靠抖。
為什麼經常有人被凍死?
因為窮,因為餓。
生存環境惡劣,還缺乏生活資料,還又不能像熊一樣冬眠,所以即使嚴寒,人類也必須外出覓食。如果成功找到吃的,可能就活下來了。在人類社會逐漸成型之後,我們稱之為外出打工賺錢。
被凍死,都是因為自身熱量不能夠抵禦嚴寒——衣物、炭火在人類生存中,都只是輔助防凍設備,而倒斃在風雪之中,除了那種極寒地帶(實際上普通人類並不會出現在這種地帶,這種地方的人早已經遷移去了適合生存的地方),百分百都是凍餓致死的。
古代窮人倒斃在風雪中,是因為要外出工作、覓食,沒有賺到吃食,導致「路有凍死骨」。
嚴格來說,這和冬天氣溫低當然是有關係的,因為冬天更需要熱量維持生命。
但是真正大饑荒來臨的時候,不管是什麼季節,史書上都有記載:「餓殍遍野」。
一個有正常生存能力的人是不會被凍死的,只會被餓死。如果有能量補充,人類自然會想到辦法抵禦寒冷。
為什麼不住地窖?地窖不得挖麼?當你餓得動不了的時候怎麼挖,就算找個地洞住了進去,沒有凍死、沒有憋死,不還是會被餓死?
只要有吃的,一切都有辦法解決。
而在生存能夠滿足的情況下,相對於有可能被悶死的地窖,人類當然寧可選擇漏風漏雨的房屋,畢竟活命最重要,冷一點怕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