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在這個星球出現的最早記錄,是在1981年6月6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在當天通報了全球首個愛滋病毒感染案例。從此,人類就展開了和這個頭號病毒抗爭的漫長歷史。多數學者認為,愛滋病毒是20世紀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蔓延開來。 根據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統計1,從1981年首次發現愛滋病病例到2011年6月底,全球已經有約6400萬人感染愛滋病毒,每天平均有7000宗新病例。
2014年12月1日是第27個「世界愛滋病日」。在此,我們不妨再重新審視一下這個令人頭痛的頑固病毒:HIV。
愛滋病病毒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通常也俗稱為"愛滋病病毒"或"愛滋病毒"。普遍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導致愛滋病,愛滋病是後天性細胞免疫功能出現缺陷而導致嚴重隨機感染及/或繼發腫瘤並致命的一種疾病。
引起愛滋病的病原體--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屬於RNA病毒,通過逆轉錄酶,將其RNA轉錄為DNA。多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00-120nm。
HIV屬於慢病毒屬,是一種潛伏期極長的逆轉錄病毒。分為兩型:HIV-1與HIV-2。多數國家的HIV感染是由HIV-1造成的,並且感染HIV-1後超過90%的患者會在10-12年內發病成為愛滋病;HIV-2主要分布在西部非洲,其感染往往沒有相關的病症。
同時,HIV是一種嗜T細胞和嗜神經細胞病毒,侵入人體後選擇性地攻擊T輔助細胞、腦組織細胞、脊髓細胞和周圍神經細胞。當HIV在Th內大量繁殖生長,使Th大量破壞時,則發生細胞免疫缺陷,自身穩定和免疫監視功能喪失,不僅可發生一系列原蟲、蠕蟲、真菌、細菌和病毒等條件性病原體感染,還可發生少見的惡性腫瘤,最終導致死亡。
HIV的命名軼事
1983年,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專門研究逆轉錄病毒與癌症關係的法國病毒學家呂克·蒙塔尼及其研究組首次從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輕男同性戀愛滋病人(首字縮寫LAI)的血液及淋巴結樣品中,分離到一種的新的反轉錄病毒;他們發現這種病毒不同於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 HTLV),而是一種慢病毒,並將之命名為"免疫缺陷相關病毒"(Immune Deficiency-Associated Virus, IDAV)。蒙塔尼埃當時的合作者,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美國生物醫學科學家羅伯特·加羅(Robert Gallo)及屬下也從一些細胞株系中分離到新病毒,並將之命名為"IIIB/H9型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IIIB/H9, HTLV-IIIB/H9);1984年,加羅小組首次於在《科學》期刊發表論文,論證了這種新病毒與愛滋病的病原關係。
隨後加羅前往法國,提供HTLV-IIIB/H9以與蒙塔尼埃的IDAV (LAI)比較,結果兩株病毒是完全一樣的。本來雙方約定共同舉行新聞發布會,但已經知情的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部長瑪格理特·海克勒(Margaret Heckler)緊急電召加羅回國,單方面舉行了新聞發布會。DHHS指示加羅儘速開發在血液中檢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技術並申請專利,以方便美國的製藥公司在全球銷售這一技術,加羅使用了這種HTLV-IIIB/H9病毒。法美兩國以及雙方的科學家為此有若干年的爭議與官司,一直無解;持續到1991年,雙方才達成某些程度的諒解。
1986年,該病毒的名稱被統一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以更明確的反映出病毒導致免疫缺陷而不是導致癌症的性質。
傳播途徑
愛滋病病毒存在於病人的精液、血液、脊髓液、唾液、眼淚、尿液、乳汁和陰道滲出物、分泌物中。愛滋病毒在人體有傷口時易於侵入,但不會由空氣、飲食、昆蟲叮咬傳播,也沒有發現經握手、公共物品、公共廁所、公共旅遊傳播。
愛滋病傳染途徑主要有三條:性接觸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
(1)性接觸傳播:包括同性及異性之間的性接觸。肛交、口交有著更大的傳染危險。
(2)血液傳播:包括:①輸入汙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製品;②靜脈藥癮者共用受HIV汙染的、未消毒的針頭及注射器;③共用其他醫療器械或生活用具(如與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經破損處傳染,但罕見。④注射器和針頭消毒不徹底或不消毒,特別是兒童預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針一管危險更大;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術器械、針刺治療用針消毒不嚴密或不消毒;理髮、美容(如紋眉、穿耳)、紋身等的刀具、針具、浴室的修腳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臉刀、剃鬚刀、或共用牙刷;輸用未經愛滋病病毒抗體檢查的供血者的血或血液製品,以及類似情況下的輸骨髓和器官移值;救護流血的傷員時,救護者本身破損的皮膚接觸傷員的血液。
(3)母嬰傳播:也稱圍產期傳播,即感染了HIV的母親在產前、分娩過程中及產後不久將HIV傳染給了胎兒或嬰兒。可通過胎盤,或分娩時通過產道,也可通過哺乳傳染。
HIV是透過體液交換來傳播的,特別是精液和血液。最常見的傳染途徑是:進行陰道或肛門性交,共用沾汙了的針筒,受病毒感染的母親傳播給嬰兒。另外,亦有越來越多個案顯示,感染了病毒的母親可經餵母乳而把病毒傳給嬰兒。
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程的一些時期,特別是早期及末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會存在於含有免疫細胞、血漿、淋巴液或組織液的某些體液中,如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乳汁、唾液或傷口分泌液;另一方面,病毒在體外環境中極不穩定。因此,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不安全的性接觸、靜脈注射、輸血、分娩、哺乳等;而通常的工作、學習、社交、或家庭接觸,比如完整皮膚間的接觸、共用坐便器、接觸汗液等,不會傳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與唾液或淚液的通常接觸(如社交吻禮或短暫接吻)未有導致傳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報告;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說已感染病毒的母親,可將病毒透過先嚼過的食物(唾液內含血液)傳給孩子。
治療與預防
愛滋病病毒難以對付的原因:第一,愛滋病病毒是一種RNA病毒,會使用逆轉錄酶把RNA整合到細胞的DNA中。在此之間,有大量突變的機會,病毒很快會對療法產生抵抗力。第二,通常認為的愛滋病病毒是T細胞殺手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如果愛滋病病毒是殺手病毒的話,它很快就會死亡,因為沒有更多的時間感染新的感染者。通常,愛滋病病毒都會在人體存活數年,在病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透過性行為或血液交換進行傳播。愛滋病病毒甚至在藥物殺死了血液中所有的細胞後仍能倖存。它把自己整合在寄主細胞的DNA中,保持數年的休眠狀態,免疫系統不會對其作出反應,它只是DNA片段。當細胞分裂和複製的時候,病毒被一起複製。數年後,病毒會變得活躍起來,奪取對細胞的控制和開始複製。
HIV對熱敏感,在56℃時30分鐘可被殺死;對各種消毒劑敏感,如乙醇、漂白粉、0.2-0.5%次氯酸鈉、甲醛溶液等均對其有良好的滅活作用。
儘管愛滋病目前還沒有能徹底治癒的藥物和方法,但完全可以預防和進行抗病毒治療加以控制。愛滋病抗病毒治療能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命,能有效地控制病毒在體內的複製,使之達到測不到的水平,使患者的傳播風險大大降低,並能降低患者機會性感染的機率,使患者能夠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和學習,並能使患者享有與正常人一樣的壽命,感染者可以到所在地疾控中心或定點醫院積極治療。
如果不進行治療,根據HIV不同亞型,感染愛滋病毒後的的淨存活時間平均為9至11年,而診斷為AIDS之後,如果在資源受限導致無法治療的情況下,根據不同的研究表明,平均存活時間在6至19個月之間。而在醫療資源充足的地區,用高效抗逆轉錄藥物(HAART)的作為有效治療手段治療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可以讓死亡率減少80%,並能將新診斷出的HIV感染者的壽命延長最少30年。
樹立健康積極的戀愛、婚姻、家庭及性觀念是預防和控制愛滋病的治本之路;正確使用保險套不僅能避孕,還能減少感染愛滋病、性病的危險;不共用注射器、使用清潔注射器或消毒過的注射器,可以有效地減少吸毒傳播愛滋病的危害;與注射毒品的人性交容易感染愛滋病;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和注射,使用經愛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的血液和血液製品。
1. 《愛滋30周年倡及早治療》,香港蘋果日報,2011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