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豪
編者按/ 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充滿了中美對照。美國有Google,中國有百度;美國有eBay、Amazon,中國有淘寶、天貓、京東商城;美國有Twitter,中國有微博;美國有Facebook,中國有微信。但也有例外,比如中國的抖音,就很難在美國找到類似的對手;美國Facebook旗下圖片美化與分享APP——Instagram,也很難在中國找到與之匹敵的應用。
Instagram2010年9月正式上線,2012年4月被Facebook以1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當時,Instagram還只是一個13人的初創團隊,還未產生一分錢的收入。但到2018年6月,Instagram已經超過10億用戶。2019年12月16日移動應用分析平臺APP Annie的最新報告,Instagram是2019年1~11月全球被下載量最多的APP,位列榜單第五。
實際上,在中國有很多類Instagram應用。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早在2010年Instagram上線前後,中國就誕生了2008年的美圖秀秀,2010年的Camera360和堆糖。在2012年Instagram被收購之前,騰訊也曾經於2011年6月上線Q拍,網易於2011年8月推出Lofter,百度於2011年11月收購魔圖精靈,2011年底上線花瓣網等。收購發生之後,又出現了2013年的小紅書,2014年的nice和in等應用上線。即便是最近兩年,依然有快手於去年7月推出「豆田」,今日頭條於去年10月推出「新草」,微博今年9月推出「綠洲」,騰訊今年11月推出「有記」等。
可以說,一批又一批的中國網際網路創業者在打造中國版Instagram的道路上前赴後繼。但是,到底誰才能成為Instagram真正的中國門徒呢?
創業歷程
Instagram的矽谷傳奇
與絕大多數矽谷傳奇類似,Instagram的創業故事也是萌芽於大學校園。
1983年12月30日出生的凱文·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在2004年的時候原本是史丹福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系的大學生,但他對開發應用程式很感興趣,不僅自學了計算機編程,還嘗試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我看到這個問題:在大學裡,許多人都拍照,然後在斯坦福的郵件網絡裡發送很大的壓縮文件。」斯特羅姆後來回憶說,「這真的毫無道理,我們應該做的是,提供一個人人都可以放圖片、一起交流的地方,在需要的時候也可以下載圖片。」
於是,斯特羅姆就開發了一款叫作Photobox的圖片分享APP,這個APP很快就引起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和Quora聯合創始人亞當·德安格洛的注意。扎克伯格此時就想要斯特羅姆加入初創的Facebook,但斯特羅姆決定留在學校。
在自學編程的過程中,斯特羅姆又有了新想法,他打算做一款後來被叫作Burbn的應用,這是一個網頁APP,具備地點籤到、朋友聚會積分、發圖片等多種功能,這就是Instagram的前身。後來,當斯特羅姆大學畢業後決定創業,並找到他的聯合創始人Mike Kieger(邁克·克裡格),他們曾經做過一個功能齊全的手機版Burbn,又覺得功能太多,就砍去多餘的東西,只保留了圖片分享、濾鏡、評論、Like等功能,這就成了最初的Instagram。
為什麼叫Instagram?因為這是Instant(瞬間,即時)+Telegram(電報)兩個英文單詞的混合體,用來表達Instagram這個應用能像即時電報那樣可以很好地捕捉人們正在做的事情,聽起來也很有攝影感,適合作為一個圖片分享服務APP的名字。
Instagram於2010年9月20日正式發布,第一天用戶量就達到25萬,三個月之後達到100萬,一年之後達到1000萬。到2012年3月,斯特羅姆公開宣布Instagram註冊用戶已達2700萬。Instagram的快速成長讓斯特羅姆自信滿滿,他認為Facebook過於複雜,而Instagram堅持乾淨的用戶體驗,專注於自己的增長,將商業模式暫時放在一邊。
最初,Instagram一直是iOS用戶的獨享APP,直到2012年4月4日才推出Android版本。因為Android作業系統在全球龐大的用戶量,Instagram在24小時之內用戶量增長了100萬。
就在此時,早前就想說服斯特羅姆加入Facebook的扎克伯格出手了。2012年4月10日,Facebook宣布將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Instagram。受此消息影響,Instagram用戶量在2012年4月14日暴漲至4000萬,到2012年9月12日突破1億用戶。
從2012年4月到2018年9月,Instagram用戶量從4000萬增至10億,估值從10億美元增至1000億美元。但是Instagram的兩位創始人斯特羅姆和邁克·克裡格此時卻突然從Facebook離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