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麼多人坐在這開會,大概在很多地方很難想像,在國外更難想像,那麼這個情況就是不多見,但是在中國可以實現。」
剛剛被授予「共和國勳章」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今天現身上海,參加在松江區G60科創大廈舉行的2020北京健康大會·醫生雲論壇,以「新冠疫情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思考」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疫情之初,在我國出現3萬病例的時候,國外研究團隊預測中國患病人數將達近20萬人,鍾南山院士團隊通過建模測算結果為六七萬人,更接近於實際數字八萬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異?原因就在於,國外團隊沒有把中國政府的幹預措施考慮在內。事實證明,中國採取的抗疫措施,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結合全球新冠疫情數據,鍾南山提出,在新冠之後應當重塑全球健康衛生體系,要實現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鍾南山院士亮出了一組最新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40種法定傳染病發病率全部降低了!這說明在抗擊新冠疫情時,養成並保持的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作用很大。
「保護個人的健康保持距離,適當的在一定的程度戴口罩,認真的洗手,那麼幾乎所有的傳染病都能大幅度下降。」
鍾南山院士談到,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就是,從上遊預防疾病,而不是等疾病發生了、嚴重了,再到醫院去治療。
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疾病、糖尿病等等非傳染病造成的死亡率超過88%,負擔70%以上。這些病都是早期沒有症狀或者症狀很輕,常常不被醫生、患者重視,中晚期治療效果差。
鍾南山院士以其團隊開展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幹預項目為例說明,早期對慢阻肺患者進行藥物幹預(僅一種藥物),經過兩年的觀察,發現這種幹預能夠使得患者肺功能明顯的改善,這就說明對任何疾病,早期幹預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們是有缺點的,全球有,在中國也有。」
在發言中,鍾南山院士特別談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要關注健康的薄弱環節——「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從中國乃至全球的情況來看,抑鬱、焦慮、失眠、急性應激數量上升。
「說明一個什麼問題,我們對疾病健康的概念裡頭,不要單純考慮軀體的健康,忽視了心理的健康,從而造成了病情的惡化和諸多的社會問題。所以培訓更多的心理和精神疏導及治療的醫護人員,無論是對急性的公共衛生事件,無論是對慢性病,它都是刻不容緩。」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