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31日表示,12月(1日至29日),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偏強,全國平均氣溫-3.6℃,較常年同期偏低0.5℃,為2013年以來同期最低。
中國氣象局31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王志華通報了12月份全國天氣氣候特徵。王志華指出,12月的第一個特徵是平均氣溫偏低。12月(1日至29日),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偏強,全國平均氣溫-3.6℃,較常年同期偏低0.5℃,為2013年以來同期最低。除西藏、青海南部、四川西部、雲南大部、黑龍江北部、福建東部、浙江南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4℃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
第二個特徵是氣溫起伏大。12月份全國平均氣溫階段性的波動起伏明顯,1-8日和13-21日,全國日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15日偏低超過3℃;9-12日和22-28日,全國日平均氣溫偏高;29日開始,氣溫又轉為偏低。12月份先後出現2次大範圍的寒潮天氣,第一次發生在13-15日。第二次從28日開始,目前仍在影響我國,預計2021年1月1日此次寒潮天氣過程對我國的影響趨於結束。
第三個特徵是雨雪明顯偏少。12月以來,全國平均降水量5.7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42.5%。除西北地區中東部、四川東部和西南部、貴州北部、新疆西南部等地降水量偏多5成至2倍外,全國其餘地區普遍偏少2成至1倍。據12月30日氣象乾旱監測顯示,雲南中部、廣西中部和廣東南部部分地區等地存在中度氣象乾旱。
王志華就當前寒潮天氣過程及氣象服務情況做了介紹。他表示,12月28日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遭受大範圍寒潮天氣,影響範圍廣、降溫劇烈、氣溫低、大風持續時間長,大部地區出現入冬以來最寒冷天氣。
大風降溫實況方面,王志華稱,12月28日以來,寒潮天氣影響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普遍下降8~12℃,內蒙古中部、陝西北部、山西、河北西北部、山東中部、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等地部分地區氣溫下降14~18℃,上述大部地區伴有6~9級陣風,浙江沿海陣風有10~12級。中央氣象臺12月28日發布今年首個寒潮橙色預警。31日早晨,氣溫0℃線南壓至南嶺一帶。寒潮期間,北京最低氣溫-12.7℃,上海-5.9℃,武漢-7.6℃,長沙-3.5℃,廣州1.8℃;北京佛爺頂(-26.4℃)、山西太原(-20.6℃)、湖南衡山(-15.9℃)、江蘇淮安(-11℃)、上海浦東(-6.2℃)等20個國家氣象觀測站達到或跌破當地12月歷史氣溫極低值。
雨雪天氣實況方面,28日至30日,山東、河南東部、安徽、江蘇、湖北東部和北部、湖南東北部等地出現降雪(雨)或雨夾雪5~12毫米,山東半島、湖北東部和北部、湖南東北部累計降水量15~30毫米;31日早晨,山東中東部、安徽、江蘇等地積雪深度2~8釐米,山東煙臺等地達20釐米。
此外,王志華介紹,針對本次寒潮天氣過程,氣象部門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強監測預報預警。滾動加強會商研判,對大風降溫、雨雪影響的區域、時段、強度做出精準預報。針對重點影響區域啟動加密氣象觀測。12月27日提前24小時發布寒潮黃色預警,並於28日更新發布首個寒潮橙色預警。
二是及時啟動應急響應。中國氣象局於12月27日上午9時啟動寒潮三級應急響應,指導各級氣象部門強化分析研判,提前向當地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通報寒潮天氣預報意見,做好寒潮天氣的預報預警服務。各地氣象部門及時啟動和調整應急響應,強化值班值守,加強上下互動和左右聯動,形成預警服務的合力。
三是做好預警信息發布。各級氣象部門通過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累計發布預警信息7000餘條,廣泛利用網站、電視、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渠道,廣泛發布寒潮天氣預警信息。12月28日,中國天氣網全站瀏覽量單日突破1億人次。各大主流媒體也積極轉發氣象部門發布的寒潮天氣預報預警信息,進一步擴大了預警信息的覆蓋面。
四是形成聯防聯動合力。從12月25日開始,氣象部門開始滾動提醒相關部門密切關注此次寒潮天氣過程可能造成的影響,應急管理、發展改革、能源電力、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等部門根據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強化工作安排部署,積極組織做好寒潮天氣應對,各級地方黨委政府也加強指揮調度,採取有效措施,社會公眾提前主動防範,明顯減輕了此次寒潮天氣可能造成的影響。
內容來自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