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次「Google 重新入華」的消息傳出已經過去一個多月時間,「極客公園」也在第一時間採訪了事件的相關當事人。昨日,多方消息均顯示 Google 重回大陸的好事將近,而這一次,Google 要帶來的似乎遠不止 Google Play。
經過一個月時間的準備與發酵,「Google 入華」的傳聞似乎正在慢慢坐實。而在這短短的一個月內,Google 也通過迅速的反應與調整一步步拆掉那些原本尷尬的「牆」。
昨日,http://www.google.cn/ 被發現可以在未「翻牆」的情況下進行正常訪問,而截止至發稿時間,這一久違的連結仍處於「正常」狀態。這一「回歸」的積極信號經過迅速傳播也令不少期待 Google 本土服務的人興奮不已。
在成功加載 http://www.google.cn/ 後,點擊後頁面會自動跳轉至 google.com.hk,而跳轉以後的頁面則需「翻牆」後才能正常顯示。
雖然目前 google.cn 的域名仍然只是層「皮」,但是相較之前的「404」,皮層之下的堅牆已經觸手可及。而更為實質性的進展是,除了 Google 翻譯,Google 地圖的網頁端服務也已經能夠正常在中國大陸地區訪問(Google Map 的應用仍不能在大陸地區使用)。
除此之外,根據 Google Play 的相關開發者向「極客公園」透露的消息,Google Play 已經在向部分中國的開發者發放了新的 apk 測試包,而 Android 的全套 Google 服務框架已經完全無需 ROM 設置,僅以普通對 App 方式安裝即可工作。
而根據微博網友提供的資料顯示,Google 的很多服務已經轉回到北京和上海,而其 IP 地址也顯示的是「中國北京谷歌公司」,這條消息也被部分媒體解讀為「Google 正式開啟回歸流程」。
但根據「極客公園」向 Google 中國的工作人員證實,這則消息實為過度解讀。
「圖片上的信息無誤,但這些 IP 是一直存在的,並不能說明 Google 重回中國的實質進展。」Google Play 的相關負責人向「極客公園」表示,目前的大多數猜測都屬於捕風捉影,但 Google 拒絕對此發表過多的評論。
雖然 Google 仍未對此進行具體回應,但這一系列跡象表明,Google 在這一個月內正一步步地拆掉那些存在已久的「牆」。
比起之前「Google Play 入華」引起的關於國內應用分發市場格局的討論,當「秋季入華」的時間將至,Google 近一個月內的動作表明,重回中國的遠不止 Google Play 這麼簡單。
對於 Google 而言,通過 Google Play 入華可以在更為廣闊的維度上擴大其廣告業務的商業價值,這也是目前 Google 主要商業模式的第一優先級。但在更為廣闊的層面上,主張「讓所有人都用上服務」的 Google 顯然不會就此滿足。事實上,通過更多服務連接的用戶數據才會發揮更大的商業價值。
就在不久前,在外界諸多的質疑之下,Apple Music 以一種突如其來的姿態進入中國,雖然曲庫和加載速度仍飽受詬病,但高音質、正版和低價訂閱服務的推出仍贏得了不少好評。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在 App Store 中國區搜索不到的 Google 旗下產品現在均已開放上線,儘管部分產品仍需「翻牆」後使用,但這一跡象也表明了這些服務在內地解禁的可能以及 Google 將更多服務引進中國的野心。
除此之外,有關 Google 向中國可穿戴市場推出 Android Wear 平臺的消息也一直沒有間斷。而在上個月,國內第一款搭載 Android Wear 作業系統的智能手錶 Moto 360 也在上海發布,其中「出門問問」與 Google 在語音搜索方面的獨家合作也成為了 Google Now 在國內的替代選項。
可以預計的是,越來越多的 Google 服務正在通過獨立或合作的方式重回中國市場,而 Google Play 僅僅只是入華的第一步。
現在看來,Google 重新入華的步調已經逐漸清晰,如不出意外,「秋季入華」的傳聞也將順時兌現。但是,樂觀的近況還隱藏著一些現實的憂慮。
通過近一個月的一系列動作可以看出,此次 Google 入華採取了合作共生的聰明方式。即便是準備獨立進入中國的 Google Play 也在各個層面上同國內移動分發巨頭廣點通、獵豹以及其他中小平臺保持著緊密的合作與資源互換。
顯而易見,突兀進入市場勢必會帶來集體的反抗效應,而合縱聯合似的對等資源互換則會讓各方利益實現最大化。這雖然會為國內原本混亂的流量分發秩序帶來改變的可能,但涉及相關敏感內容而不能完全顯示的「閹割版」Google Play 能發揮多少的分發價值則要打上一個問號。
而在具體服務層面,我們可以預見的是之如 Android Wear、Google Photo 和 Google Now 這些工具型服務進入中國的極大可能性,但是 Google 所重視的內容服務(Youtube、Google 搜索等)由於其敏感性則不大可能在國內得到完全的解放。但可以想像的是,通過授權與版權代理的方式將敏感範疇外的內容進行嫁接移植無疑會是其中一種極為可能的實現方式,畢竟那些「在正常情況下看不了的內容」還是有很大用戶吸附空間的。
因此,明面上「委身」的 Google 並未放棄其一直固守的底線,將「服務型」服務儘可能徹底入華,而將「內容型」服務選擇性入華。我遵守你的規則,但同時我也保持我的底線。
當傳了許久的「Google 重新入華」即將浮出水面之時,我們看到的不是想像中國內廠商的集體緊張與反抗。當這種回歸變為合作共生與聯動發展,Google 的入華也變得更加理所當然,這也是五年來 Google 重回國內市場順利進行的最大原因。
頭圖來自「站酷海洛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