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科技時代的發展,不過短短數百年,這一成功的背後,離不開科學家的努力奉獻,也離不開地球資源的無私支持。但同時由於人類的索求無度,也在這短短數百年中,地球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就猶如因人類的口舌之欲而致使很多動植物物種的滅絕,成為了絕唱。也因人類的權力欲望,而致使了很多毀天滅地的武器被發明,一經使用,赤焰千裡。也因人類的懶惰享受之心,出現了更多的便民科技,而這些都是在燃燒地球有限的資源。
科技帶給人類最明顯的可能就是溫度的變化,我們無時無刻不暴露在空氣之中,科學家們也在一直強調著溫室效應。
尤其是最近這幾年全球溫度一直居高不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極端天氣,而被稱為「地球三極」之一的南極,也因為升溫而導致了很多現象的發生。
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洲西摩島測到了20.75℃的氣溫,達到了歷史最高值,也是首次超過20℃。並表示「從沒見過南極洲的氣溫如此高過。」
隨即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極端天氣與氣候報告員蘭德爾·切爾維尼對南極近期測得的高溫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他認為這種現象短期內似乎與我們所說的「焚風現象」(即從山坡上下沉的空氣會很快變得乾熱)有關。
雖然單次測量的20.75℃高溫,不能作為依據,畢竟我們要看一段時間的溫度波動,來作為南極未來氣候變化的依據。但目前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南極近幾年真的變暖了。
麥克默多站附近的泰勒冰川加速消融
曾參加過17次南極科考的中國「雪龍」號管事繆煒認為,這十幾年中,每過一段時間,在海冰上卸貨時,就能夠明顯感覺到南極的陸緣冰冰面在變薄,都能承受的載重量也越來越低。
通過過去WMO研究了過去50年來的數據顯示,南極半島的溫度上升了近3℃,其中西海岸的冰川在這段時間裡嚴重「縮水」了約87%,並且在最近12年中,呈現出「加速消退」趨勢。
NASA的地球觀測衛星在不久之前也發布了2張南極圖片,分別拍攝於2月4日和2月13日的鷹島,通過這兩張照片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本來2月4日的鷹島上還有大量的積雪覆蓋,但是在13日,積雪非常明顯的大面積融化,露出黃褐色地面還有融化的池塘(圖中明亮的藍點處)。
科學家推算,熱浪在幾天內融化了鷹島20%的積雪。
更為驚心動魄的是近幾年受到廣泛關注的松島冰川,面積約16萬平方公裡,和我們的河南省面積差不多,是世界上萎縮速度最快的冰川之一。
在最近15年來,松島冰川以每年1米的速度變薄,是全球海平面上升最大的貢獻者,被稱為「南極的軟肋」。
從衛星圖來看,一塊面積近300平方公裡(相當於中國一個中等規模縣的面積)的冰山,從南極松島冰川中崩落。這個過程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前不久,烏克蘭南極科考站附近,發現雪地上呈現出了粉紅色,猶如「西瓜」一般,讓人不禁想起了三千裡遍地桃花,異常神秘浪漫。
經過科學家研究,發現這是由於雪中含有一種叫極地雪藻的微生物,在低溫下保持「休眠」狀態,當溫度升高時,就會開始迅速生長。因為其中含有蝦青素(類胡蘿蔔素)防止紫外線輻射,所以呈現紅色。
而這些可能給你的觸動沒有那麼深刻,其實隨著南極氣候變暖的背後,是一個完整的生物鏈,是一個個顛沛流離甚至死去的生命……
磷蝦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只要超過0.5℃的溫度變化,就會導致它們的繁殖能力變低。原本幾十年前,南極海域附近遍布磷蝦。但是到了今天,磷蝦數量銳減80%。
而磷蝦的減少,直接影響到了它上面的食物鏈——企鵝,因為企鵝是以磷蝦為食物,導致了企鵝輕則食不果腹,重則活活餓死。巴西曾發現500多隻企鵝屍體,經過解剖發現,大多數企鵝胃裡沒有殘留食物。
2020年是人類遭受大自然警示的一年,不管是全球的氣候變暖問題,還是樹木砍伐破壞問題,或者是濫殺濫食野生動物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值得我們去認真反思,能意識到保護環境、敬畏自然的重要性,畢竟我們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
對此你們怎麼看待全球變暖問題,是否我們應該為之去努力,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用實際行動,去實現我們的承諾,而不是在那裡喊口號!
喜歡小編的讀者可以給小編點個關注,讓小編更加有動力為大家帶來更好的新聞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