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願:正法久住,法輪常轉!
佛在世時,有一位婆羅門生了個兒子,取名:阿保。
父母請看相師為阿保看相,結果這孩子其貌不揚,無一相好,註定一生薄福潦倒。
父母因此對無福的阿保毫不憐惜疼愛,但仍勉強將阿保撫養長大。
到十二歲時,父母認為阿保可以獨自謀生,而將阿保逐出家門,可憐無依的阿保有家歸不得,流浪街頭,靠乞討為生。
一日,阿保行經祇洹精舍,釋迦牟尼佛因愍念阿保的遭遇,便請阿難尊者前去問阿保是否想出家?
阿保非常歡喜地答應了。
佛以手摸阿保的頭,阿保的鬚髮即自然落地,且袈裟著身,佛為他取法名為:羅旬逾。
當時的僧眾每日皆分成五組出門託缽乞食,而羅旬逾所屬的組別每每託空缽而回,佛則請乞到食的比丘僧分食給羅旬逾等人。
如此接連好一段時日。
目連尊者心想:「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比丘僧自食已不足,又得分食與他人,怎能有人託空缽而回?我如果和羅旬逾同行,一定能化緣到食物。」
佛知道目連尊者的想法後,便安排羅旬逾和目連尊者同組。
目連尊者和羅旬逾沿戶託缽,然而挨家挨戶都乞不到食,即使目連尊者以神通力飛經幾百億個國家,仍然託空缽。
目連尊者心想:今天必定沒飯吃!
此時羅旬逾極為飢餓,便留在恆河邊,目連尊者則回到祇洹精舍,佛陀即將缽中所剩的食物分給尊者。
尊者面帶疑惑地問佛:我現在非常飢餓,即使將整個須彌山吞下,恐怕還不能飽足,這少許的飯,怎麼夠吃呢?
佛告訴目連尊者,不必擔心不足,於是目連尊者便安心地食用,等目連尊者吃飽後,佛缽中的食物並無絲毫減少。
此時,舍利弗尊者想到羅旬逾還沒吃飯,必定飢苦不堪,於是稟告佛,願將所剩的飯菜分給羅旬逾。
佛說:「我並非吝惜這些飯菜,但由於羅旬逾宿世的因果使然,這不是他所應得的,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分食給他。」
舍利弗尊者便前往恆河邊,分食給羅旬逾,羅旬逾才接過手準備食用,一不小心,竟然將缽打翻,所有飯菜都散落恆河中,隨流而去。
羅旬逾因此返回精舍靜坐思惟:「每當我與比丘僧同行託缽,都是空缽而回,舍利弗尊者慈悲將佛吃剩的飯給我,自己卻不小心將缽打翻,實在是無福消受,這都是自己宿世的因緣果報所應當承受的。」
羅旬逾如是一心專注思惟,而盡除心中一切煩惱垢染,證得阿羅漢道,明白一切都是自己過去所造的惡業所感,因此羅旬逾吞下地上所抓起的一把泥土,便入了涅槃。
此時眾人都很想知道,是何等惡業令羅旬逾一生貧困不得食?但又以何因緣令羅旬逾能值遇佛世而證道果?
佛陀即為大眾說明過去的因果。
在惟衛佛時,羅旬逾是個心懷慳貪,吝惜不舍的人。
一次用餐前,他脫下衣服鋪地,惟恐飯粒掉落地上。
此時有一沙門託缽前來化緣,慳吝的羅旬逾捨不得布施,便以手捧一把土放入沙門缽中,此沙門仍慈悲為他祝願:願你早得解脫。
羅旬逾因輕慢三寶的緣故,長久輪迴於六道生死中,受苦無盡。
雖因沙門的祝願,今能得道,但仍無福得食,因而食土入滅,當時受土的沙門就是今日的舍利弗尊者!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案例。
我們有些佛友,雖然念誦了一些經文,但未必能和別人一樣,很快福報充足,獲得如願的生活,因此就對修行和佛法失去信心。
殊不知,這只是每個人的因果使然:如果不念經、不修行,只會更糟,不會變好,自己因為所求不得,就將怒氣發在佛法上,是非常不智慧的。
我們應該多多懺悔自己過去的錯誤,珍惜當下已經擁有的佛緣,如此才可能獲得未來的如願。
羅旬逾尊者今生雖得道證果,仍免不了宿殃惡報。
世人不明因果,看到一些人做了壞事也沒有立即受報,於是就覺得做些還是無妨,只要眼前獲得利益即可。
然而結果就是,一旦福報用完,惡報立即展現,不在今生,就在來世。
當人們放縱自己的貪瞋痴惡習,就會造作無邊的惡業。
因果昭然,絲毫不假。
大家千萬要謹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