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乞食總託空缽歸,原來前世輕慢三寶

2020-12-06 騰訊網

祈願:正法久住,法輪常轉!

佛在世時,有一位婆羅門生了個兒子,取名:阿保。

父母請看相師為阿保看相,結果這孩子其貌不揚,無一相好,註定一生薄福潦倒。

父母因此對無福的阿保毫不憐惜疼愛,但仍勉強將阿保撫養長大。

到十二歲時,父母認為阿保可以獨自謀生,而將阿保逐出家門,可憐無依的阿保有家歸不得,流浪街頭,靠乞討為生。

一日,阿保行經祇洹精舍,釋迦牟尼佛因愍念阿保的遭遇,便請阿難尊者前去問阿保是否想出家?

阿保非常歡喜地答應了。

佛以手摸阿保的頭,阿保的鬚髮即自然落地,且袈裟著身,佛為他取法名為:羅旬逾。

當時的僧眾每日皆分成五組出門託缽乞食,而羅旬逾所屬的組別每每託空缽而回,佛則請乞到食的比丘僧分食給羅旬逾等人。

如此接連好一段時日。

目連尊者心想:「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比丘僧自食已不足,又得分食與他人,怎能有人託空缽而回?我如果和羅旬逾同行,一定能化緣到食物。」

佛知道目連尊者的想法後,便安排羅旬逾和目連尊者同組。

目連尊者和羅旬逾沿戶託缽,然而挨家挨戶都乞不到食,即使目連尊者以神通力飛經幾百億個國家,仍然託空缽。

目連尊者心想:今天必定沒飯吃!

此時羅旬逾極為飢餓,便留在恆河邊,目連尊者則回到祇洹精舍,佛陀即將缽中所剩的食物分給尊者。

尊者面帶疑惑地問佛:我現在非常飢餓,即使將整個須彌山吞下,恐怕還不能飽足,這少許的飯,怎麼夠吃呢?

佛告訴目連尊者,不必擔心不足,於是目連尊者便安心地食用,等目連尊者吃飽後,佛缽中的食物並無絲毫減少。

此時,舍利弗尊者想到羅旬逾還沒吃飯,必定飢苦不堪,於是稟告佛,願將所剩的飯菜分給羅旬逾。

佛說:「我並非吝惜這些飯菜,但由於羅旬逾宿世的因果使然,這不是他所應得的,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分食給他。」

舍利弗尊者便前往恆河邊,分食給羅旬逾,羅旬逾才接過手準備食用,一不小心,竟然將缽打翻,所有飯菜都散落恆河中,隨流而去。

羅旬逾因此返回精舍靜坐思惟:「每當我與比丘僧同行託缽,都是空缽而回,舍利弗尊者慈悲將佛吃剩的飯給我,自己卻不小心將缽打翻,實在是無福消受,這都是自己宿世的因緣果報所應當承受的。

羅旬逾如是一心專注思惟,而盡除心中一切煩惱垢染,證得阿羅漢道,明白一切都是自己過去所造的惡業所感,因此羅旬逾吞下地上所抓起的一把泥土,便入了涅槃。

此時眾人都很想知道,是何等惡業令羅旬逾一生貧困不得食?但又以何因緣令羅旬逾能值遇佛世而證道果?

佛陀即為大眾說明過去的因果。

在惟衛佛時,羅旬逾是個心懷慳貪,吝惜不舍的人。

一次用餐前,他脫下衣服鋪地,惟恐飯粒掉落地上。

此時有一沙門託缽前來化緣,慳吝的羅旬逾捨不得布施,便以手捧一把土放入沙門缽中,此沙門仍慈悲為他祝願:願你早得解脫。

羅旬逾因輕慢三寶的緣故,長久輪迴於六道生死中,受苦無盡。

雖因沙門的祝願,今能得道,但仍無福得食,因而食土入滅,當時受土的沙門就是今日的舍利弗尊者!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案例。

我們有些佛友,雖然念誦了一些經文,但未必能和別人一樣,很快福報充足,獲得如願的生活,因此就對修行和佛法失去信心。

殊不知,這只是每個人的因果使然:如果不念經、不修行,只會更糟,不會變好,自己因為所求不得,就將怒氣發在佛法上,是非常不智慧的。

我們應該多多懺悔自己過去的錯誤,珍惜當下已經擁有的佛緣,如此才可能獲得未來的如願。

羅旬逾尊者今生雖得道證果,仍免不了宿殃惡報。

世人不明因果,看到一些人做了壞事也沒有立即受報,於是就覺得做些還是無妨,只要眼前獲得利益即可。

然而結果就是,一旦福報用完,惡報立即展現,不在今生,就在來世。

當人們放縱自己的貪瞋痴惡習,就會造作無邊的惡業。

因果昭然,絲毫不假。

大家千萬要謹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佛法僧三寶的含義
    所謂三皈,便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體稱為皈依三寶。佛是大覺者,他是自覺、覺他而智慧與福德究竟圓滿的人;法是由佛所說成佛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學佛求法,並且助佛弘化、廣度眾生的出家人。初成佛道的釋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對兩位在家弟子(商人提謂及婆梨迦)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來比丘僧。」因此唯有三皈具足,才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
  • 兩個小孩前世願力成熟 今生七歲證阿羅漢果
    兩個小孩前世願力成熟 其它比丘見阿難尊者悶悶不樂,便關心問道:「尊者為何心情如此沉重?」 尊者說:「這兩個小孩是我妹妹的孩子,無依無靠,特來投靠我。但我是一個苦行僧,自己無資生之源,三寶的財物他們不能享用,不撫養又不行,真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比丘們勸阿難尊者:「尊者,還是好好照顧他們吧。世尊曾說過,如果對僧眾作利益事,可以對其布施,是不違因果的。
  • 唐僧前世為啥叫金蟬子?原來是一隻大知了轉世?
    二要了解唐僧前世是不是一隻蟬,還得先來翻翻他的成長檔案。 在原著第一百回,如來同志親自告訴唐僧—— 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喚做金蟬子。因為汝不聽說法,輕謾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如來是靈山扛把子,佛教CEO,他的話,相當於官方驗證。在往期文章中,蝸牛給大家分析過,唐僧不太可能在師父講佛法時打瞌睡,轉生東土其實另有隱情。
  • 佛經故事:幼童前世願力成熟 七歲出家證羅漢果
    七歲幼童出家證果,佛陀詳解前世因由。(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當佛陀在舍衛城的時侯,增長國王率領軍隊滅了釋迦族。其他比丘見阿難尊者悶悶不樂,便關心問道:「尊者為何心情如此沉重?」尊者說:「這兩個小孩是我妹妹的孩子,無依無靠,特來投靠我。但我是一個苦行僧,自己無資生之源,三寶的財物他們不能享用,不撫養又不行,真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比丘們勸阿難尊者:「尊者,還是好好照顧他們吧!世尊曾說過,如果對僧眾作利益事,可以對其布施,是不違因果的。就讓這兩個孩子為僧眾洗缽、洗水果、供花,這是被允許的。」
  • 我的前世竟然是畜生——果卿居士
    每個人都有無數個前世,看到哪一世都是如夢如幻(圖片來源:資料圖)大約是一九八八年的一天,女兒放學回到家停好自行車就對我說:「剛才路過海光十字路口,騎自行車的人很多,我無意中發現在我左側騎車的男人竟然是只山羊的身子,
  • 白鹿精蠱惑比丘國國王以唐僧心肝煉藥,故事的原型是明朝嘉靖皇帝
    比丘國的故事發生在唐僧取經的後半部分,《西遊記》的第七十八和第七十九回。原著中說一個老道士向比丘國國王進貢了個十六歲的美少女,長得非常漂亮。這個女人「形容嬌俊,貌似觀音」,使得國王拋卻了原來三宮六院的娘娘嬪妃,沉迷於美色之中,稱其為美後。長期以來國王與美後貪圖享樂,不分晝夜尋歡不已,很快身體就變得每況愈下,生命垂危。
  • 比丘國的事情告訴我們,人還是要善良一點,多一點悲天憫人的情懷
    比丘國的事情告訴我們,人還是要善良一點,多一點悲天憫人的情懷文/秀才談古今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上期談及到比丘國變成了小兒國,在唐僧的教導下接受了在這比丘國的功德之事,準備拯救一下這裡的孩童。在金鑾殿內的國王聽說了原來在今日午時準備好的小孩被風颳走了,自然心裡難受,果然是活不長了麼。有唐僧和妖魔都在的地方怎麼可能會沒有一點風波?這不,這國丈就提出了唐僧成為這藥引,而且這效果更加好。國王對這國丈深信不疑,立馬找羽林衛圍住館驛就等捉拿唐僧。
  • 唐朝高僧本應證得果位,因自己的缽被打碎,便化作巨蛇要吃人
    華嚴和尚紀律嚴明,要求弟子每日上堂用膳,必須備齊瓶缽。有一名弟子年齡和修為高出同輩,但氣量狹小,性情急躁。當時這名高僧臥病在床,沒有隨眾人上堂用膳。又有一個沙彌(初出家的年輕和尚),因為瓶缽沒有備齊,於是來拜訪此僧。沙彌向高僧頂禮道:「我想上堂,但是沒有缽怎麼辦?
  • 絕不是比丘國王
    話說取經團一行來到比丘國,見城中家家門口放著一個鵝籠,籠中裝著五到七歲不等的小孩1111個。經過詢問驛站工作人員得知,三年前國王納了一位美後,三千寵愛在一身,六宮粉黛無顏色,不分晝夜貪歡不已。也就是說,白鹿精做藥是為了給比丘國王延年益壽吃的,吃了能活一千歲。那麼真是這樣嗎?經過悟空智勇雙全的鬥爭,白鹿精落荒而逃,悟空八戒緊追不捨到其老巢清華洞,只見老怪懷中摟著美女喘噓噓的正講比丘國事,兩人齊聲叫道,好機會來。
  • 《三寶》何猷君展現高智商 用數學公式表白
    首檔原創明星腦力對戰秀《三寶大戰諸葛亮》正在芒果TV獨家熱播中,這檔由芒果娛樂與流楓傳媒聯合打造的腦力知識類節目在5月27日,又將迎來以數學為主題的全新第六期節目。本期節目中不僅將出現許多關於數學邏輯的冷門知識,還將登場微積分、圓周率等實實在在的專業數學問題,題目的難度將進一步高能升級。與此同時,數學知識大神何猷君將作為本期的「諸葛亮」開啟學霸模式,與三寶展開一場激烈的腦力對戰。
  • 原來2人前世關係非一般
    其實呀,他們的前世跟這兩個人很相似。柳翠翠是一個身世非常悽涼的妓女;月庠黎是度化柳翠翠的高僧。那麼唐僧的前世,與蠍子精是何種關係呢?又能從何處得到證明?眾所周知,唐僧是金蟬子轉世,對於金蟬子為何轉世,流傳的言論是,金蟬子與如來辯法,自願轉世,其實真實的情況不一定是這樣的。
  • 疑似唐僧犯戒,詳解唐僧和金鼻白毛老鼠精的前世今生
    過了比丘國,唐僧師徒到了鎮海寺,在途中救下一個被強盜禍害的女子,當然這個女子也不是善茬,乃是妖精所化,在此地吃人為生。唐僧又犯了耳根子軟的毛病。此妖不同於上界神仙的的坐騎和童子,也不同於無背景的山精野怪。在她背後竟然有個義父李天王和義兄哪吒。《西遊白問》第062期:老鼠精有什麼後臺?竟讓託塔李天王自願收她做乾女兒?
  • 《劍與遠徵》綠三寶是什麼 綠三寶介紹
    劍與遠徵綠三寶是什麼?
  • 佛陀箴言:佛說女人與比丘各有五種欲望
    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欲想。(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增一阿含經》:「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欲想,云何為五欲想?一者生豪貴之家,二者嫁適富貴之家,三者使我夫主言從語用,四者多有兒息,五者在家獨得由己,是謂女人有此五事可欲之想。如是比丘!我比丘亦有五事可欲之想,云何為五?所謂禁戒、多聞、三昧成就、智慧、智慧解脫,是謂比丘有此五事可欲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