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導讀:憋論文就像十月懷胎,提交查重就像在做基因鑑定,無論這篇東西質量如何,它都像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凝聚著我們無數光陰和無數心血。
畢業那陣子,和理工科朋友聊天的時候,感覺他們總是有清晰的計劃:「今晚再出一組數據,明天就能寫完一章稿子。」要求嚴格的那些課題組,還需要他們每天都去實驗室裡打卡。更值得羨慕的是,他們的論文選題往往是某項大課題組裡的一部分,前有無數師兄師姐引路,後有導師前輩保駕護航。
相較而言,我們文科生就「自由散漫」得多了,每人都抱著一個獨屬自己的小眾選題,不是躲在圖書館就是躲在咖啡廳,不是躲在咖啡廳就是躲在宿舍,默默思考人生。
文科論文寫作是一場孤獨的旅程。特別在決定不繼續做學術、不繼續讀博之後,寫畢業論文就成為了一場漫長的告別:告別柏拉圖、黑格爾、福柯、德希達、桑塔格,告別美學、邏輯學、倫理學、宗教學,離開理想王國,走入現實世界……也正因如此,總想把論文寫得好一些,再好一些,才能對得起本碩這七年。
研究生一年級下半學期,我們系已經完成了開題。經歷過二年級的漫長閱讀籌備,在三年級時,大家紛紛動筆。這段時期可以被總結為「兩少,三多」。
「兩少」是指,聚餐、看電影等娛樂活動越來越少,自信心也越來越少。
「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寫論文」,最焦慮的地方是,對每天的進度都沒辦法真正把握:有天我在宿舍電腦前坐了8個小時,冥思苦想寫了500字,刪了1500字,經過努力奮鬥,讓自己的進度變成了負值。不敢出去玩,不敢休息,寒假回家過年的時候,給親戚拜年的路上都在用手機看文獻。
而且,讀到的好文獻越多,對自己的作品就越不滿。給導師打電話匯報進度,簡直要哭了出來。導師可能是見慣了迷茫的畢業生,溫和地安慰我:「你們讀到的都是傳世名家的作品,自己不過是個剛讀到碩士博士的學徒,『眼高手低』是正常的,眼高了以後才能手高嘛!」
「三多」則是,點外賣越來越多,頭髮出油越來越多,熬夜越來越多。
憋論文的時候,因為不想換衣出門使得思維中斷,我和室友變成了「外賣黨」,對周圍每家外賣店的拿手菜和送餐速度如數家珍。有時候寫得太專心,已經過了飯點,索性就少吃一頓,路過體重秤的時候稱一稱,如果發現輕了,會心滿意足地想:「雖然日子苦一些,但至少越來越苗條了。」如果發現重了,則是:「雖然體重回來了,但看來最近生活狀態還不錯。」
精神壓力也反映在了身體髮膚上。特別是論文提交截止日的前幾天,每次照鏡子,都能最直觀地感覺到自己的憔悴:眼圈發黑,下巴上的痘痘陰魂不散,頭髮越來越油。在室友的安利下,我甚至去校醫院掛了號,還從網上斥巨資代購回來一堆德國進口洗髮水,生怕自己最後論文寫完了,人也禿了。實在壓力太大的時候,寫完一小節論文,就跑去購物車裡買幾件好看的裙子:「等寫完這篇論文,還要做回美美的那個自己。」
最為常見的行為則是熬通宵寫作。文科論文講究思緒連貫,有時候看了一天文獻,臨到半夜忽然醍醐灌頂,文思泉湧,這時候如果躺下睡一覺,第二天又會是「萬事轉頭空」,需要重新理清思緒。
幾番折騰下來,我慢慢摸索出了高效的方法:靈感上來的時候灌上兩杯咖啡,索性不睡,一口氣寫到天亮,第二天早上八九點再踏實入夢。第三天調整狀態,繼續開始。
寫論文從每天8小時的「回合制」比賽變成了一場馬拉松,看著窗外的天空一點點亮起來,聽到校園裡零星響起鳥鳴:凌晨4點算什麼,早8點才是常態。當然,為了防止父母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這些極限操作是絕對不能讓他們知道的。寫完論文後發朋友圈紀念一下,還要小心翼翼地選中分組,把所有可能洩露情況的親戚長輩全都設置為「不可見」。
最終完稿是在上周五凌晨6點,最後通讀過一遍,我將它提交給了導師。
憋論文就像十月懷胎,提交「查重」就像在做基因鑑定,無論質量如何,這篇東西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凝聚著無數光陰和心血。寫完最後一個句點,它終於誕生了,我們終於和過去的一切順利告別。
前方徵途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