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個體來說
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活得越長越好,最好是長生不老,從古至今已經有無數的帝王試圖實現長生不老,但都失敗了。客觀地說,要「實現長生不老」這件事真的是條件不允許。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都知道,人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而細胞是由細胞核、細胞基質、細胞膜構成的。細胞核當中存在著遺傳物質DNA。遺傳物質通過指導RNA合成蛋白質來實現生命活動。也就是說,如果遺傳物質都沒了,細胞也就會衰亡,最終人也就無法活下去。
所以,人要長生不老本質上要從遺傳物質來切入。我們都知道,DNA是雙螺旋結構。不僅如此,DNA兩端存在著一個很像帽子一樣的物質,它們被稱為端粒。
端粒的存在可以確保DNA雙螺旋結構不會解體,如果端粒沒了,那DNA就會發生裂解。正常來說,端粒會隨著DNA的複製,而逐漸變短,當端粒短到一定程度時,DNA就會發生裂解。
科學家發現,當DNA複製50次左右時,端粒就短到不足以確保DNA雙螺旋結構的存在。通過簡單估算,科學家就發現,當人的壽命達到120歲左右時,對應的DNA複製就大概是50次左右。因此,從端粒的角度來看,人類最多能活到120歲左右。
如果要突破這個120歲,並大幅度提高人類的壽命,那就得克服端粒導致的問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沒有什麼特別好的辦法。
對於種群來說
一個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得到的結果都是不同的,上文都是對於個體而言的,如果把視野放得大一些,以種群為單位來思考,我們就會發現,如果壽命太長,很有可能導致人類這個種群滅絕,那為什麼這麼說呢?
描述生物起源與演化的理論是進化論,這個理論從達爾文提出後,100多年來也經歷了多次「進化」,如今已經被叫做現代生物學進化理論。其中一個重大的「進化」就來自於研究對象的改變,從個體到種群。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一個物種的演化是需要基於整個種群為單位的分析。
如果我們基於種群來分析,就會發現一個問題:種群的延續才是生物演化的第一要務。
那麼問題就來了,地球在46億年的歷史中,氣候,地質多次變化。有時候地球會爆發多年的地質活動,伴隨著劇烈的火山噴發;有時候地球變得超級冷,被凍成一顆雪球;有的時候地球會下起長達百萬年的大雨。
善變的地球環境,每次發生劇烈變化都會帶走一波生物,這也被我們成為生物大滅絕。如果整個種群的性狀一成不變,就很容易慘遭環境的毒打,最終走向滅絕之路。所以,要保證整個種群存活下去,就得讓種群有「變化」。這個變化來自於種群內部基因頻率的變化,而基因頻率之所以可以變化是因為在繁衍下一代時,總會有變異的存在,這個變異包括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和基因突變。
正是由於「變異」的存在,使得種群中可能產生適應環境的個體,它們被自然選擇保留了下來,而不適應環境的個體則逐漸被淘汰。這個現象如今也很常見,我們就拿細菌來說,每當使用抗生素時,都會有些許產生抗藥性變異的細菌沒有殺死。於是,細菌很容易捲土重來。因此,有時候人們會選擇同時使用2個抗生素來殺菌。
如果人都可以永生,當地球上可以居住的人口達到一定的瓶頸之後,總人口就很難發生改變。此時,人類也不再需要繼續繁衍,這也就造就了整個人類種群基因頻率變得恆定。於是,如果出現一些巨大的環境變故,很有可能把人類一起全部帶走,比如:某種可以殺死人類的病毒。
因此,對於人類整個種群而言,種群的延續才是第一要務,而這就需要種群基因庫足夠豐富,也就需要人類不斷地進行繁衍。那麼「永生」對於人類整個種群而言就是一種累贅。
總結
關於「人活到多少歲才合適?」這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得到的結論是不同的。對於我們個人而言,肯定是活得越長越好,但是目前的端粒理論讓我們知道人類的壽命很難超過120歲;對於人類整個種群而言,人類永生會成為種群的負擔,甚至會造成人類的滅絕。因此,從種群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壽命最好是在喪失生育能力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