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汪衡 長沙報導
12月26日晚上7點30分,一部聚焦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電視專題片《從十八洞出發》第一期《首倡之聲》震撼來襲,在湖南衛視首播。湖南扶貧故事再次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湖南廣大幹部群眾紛紛蹺起大拇指,連連稱讚。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使這裡成為我國脫貧攻堅歷程中具有「地標」性意義的地方。
2012年-2020年,湖南共減少貧困人口767萬人,51個貧困縣、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解決。
一部讓人耳目一新的電視專題片
「《從十八洞出發》是一部讓人耳目一新的電視專題片,是精準扶貧的心聲到精準脫貧變化畫卷的精彩講述。」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沈念表示,觀看的過程中,有一種感動、激動油然而生,「也讓我想起過去兩年在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鄉村參與扶貧工作的經歷。」
「鄉村,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根基,是故鄉,是來處。」沈念介紹,作為文學工作者,他和許多作家一樣,有幸身成為這一歷史進程的在場者、參與者,滿懷激情的書寫者。「廣大扶貧人的歷史功績、中國鄉村的脫貧變遷,註定要和優秀的文學作品一起被世界所見證,被歷史所銘記。」
下一步,沈念表示,將會繼續深入生活,在參與人民群眾創造新生活的實踐中,獲得對自我與世界的新的認識,從理性和情感上認同人民的事業,做到「將人民作為作品主體去寫」,和「以人民的眼光去寫」,用優秀的作品講好中國故事、湖南故事,創造出一個照亮山鄉、溫暖人心、鼓舞鬥志的文學發光體。
「看完後,我感到很自豪」
「看完後,我感到很自豪。」 吉首市扶貧開發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忠文表示,作為一個基層扶貧幹部,他非常自豪能參與到脫貧攻堅這種波瀾壯闊的偉大事業。「特別是最後看到中國貧困人口在世界逐年減少,讓我覺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
近年來,作為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脫貧攻堅戰役主戰場,吉首市把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通過搞好幫扶結對,易地搬遷,一戶一策,幫助貧困戶有致富產業等措施,讓廣大貧困群眾徹底摘掉窮帽、拔掉窮根。
2017年,吉首市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26%下降至1%,順利實現「脫貧摘帽」目標。如今,吉首市積極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大力發展黃金茶、白雲貢米、金秋梨、黑木耳、丹青泡椒等綠色產業或特色產業,躋身「湖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縣市區」行列。
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但無比真實
「看完《首倡之聲》後,給我帶來了很多感觸。」江華瑤族自治縣三級調研員趙新勝在扶貧戰線已經工作了10餘年,他跟兒子兩人,是江華扶貧戰線上的一對「父子兵」。「雖然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但無比真實。」
「我們過年可以殺頭豬了。」「等什麼過年,現在也可以殺。」趙新勝說,當看到龍先蘭夫妻在收蜂蜜時這兩句對話時,「在扶貧路上,這些日常的對話才是扶貧成效最真實的體現。」
2018年,江華瑤族自治縣實現整縣脫貧摘帽。放眼江華瑤族自治縣扶貧戰場,一個個貧困村實現了華麗蛻,一張張笑臉洋溢在貧困戶臉上……真金白銀的「獲得感」,真真切切的「幸福感」,浸潤百姓心田,讓他們對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十八洞村比電視中更美
當《首倡之聲》正在播放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施金通正在數百公裡之外的廣州參加15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頒獎典禮,並上臺代表十八洞村領取「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鄉村振興特別示範獎」。
雖然人在廣州,但晚上7點半施金通還是守在電視機前,「雖然說得是我村裡的故事,但十八洞村比電視中更美。」
施金通表示,十八洞村的發展已從「精準扶貧」走向「鄉村振興」,如今村裡很多年輕人主動接過「鄉村振興」的擔子,一批又一批的「能人」選擇回鄉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