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過了三十年的黑暗期,成化瓷器以其突變形態迎來了明朝瓷器的第二個春天。
明成化 都彩雞缸杯
明成化 鬥彩海馬紋天字罐
成化皇帝算是個無為而治的典範,十八歲即位,正處風華正茂時期,在位二十三年,不算長也不算短。他所執政時期,小患雖有,大體上國事平安,這就使成化皇帝有機會沉溺於妃嬪之中,消磨時光於各路方士身上。成化帝幼時經歷了土木堡、奪門兩次事變,深受不該承受的打擊,自幼膽小謹慎,凡事多依賴宦官以及妃嬪,以至於成化時期朝中大臣佞多忠少。宦官亂政自古是朝廷的致命毒,明太祖朱元璋為避後患曾鑄鐵牌立於宮門,告誡自己的子孫:「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為此他曾規定內臣不許識字,以避免可能發生的禍亂。可惜成祖朱棣執政後並未執行祖訓,致使明朝祖訓形同虛設。至成化,皇帝的性格懦弱導致宦官攬權,皇帝自己深宮索居,一切旨令假於宦官。
明成化 釉裡紅三裡碗
明成化 鬥彩雞缸(對)
這種皇家態勢不可避免地傳達至瓷器之上,成化瓷器由此風貌大變,明前期濃豔至此停步,清雅變成主流審美。動物紋雖沿襲舊路,卻都做了生態上的改變,讓人耳目一新。宣德朝的海獸面目猙獰,散發著不馴氣息,而成化朝的海獸已變成收拾整齊、訓練有素的馬戲團演員,中規中矩地完成自己的任務。臺北故宮藏成化青花海獸紋碗,故宮博物藏成化青花海獸紋盤,海水不再洶湧,海獸漂浮之上,不見搏鬥之意;鬥彩作品亦同樣表達,故宮博物院及臺北故宮都藏有成化鬥彩海獸紋天字罐,無論紅獸還是黃獸,與溫和的海水關係已不大,似是而非地站在海浪之上,做出表演姿態且嫻熟之極,全然沒有了風險意識。
明成化 青花梵文花鳥杯
明成化 青花海獸紋碗
與海獸並行的是天馬紋,成化鬥彩天馬紋天字罐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都有收藏,天馬與海獸不同,天馬行空,海獸入水;此天馬身披火焰,與帝王儀仗中玉馬旗相似,紋樣可能源於此。天馬四蹄騰空,下有海水翻卷,上有雲彩飄逸,可惜的是天馬行空似無力之行,擺個姿勢造型而已。
本文摘選自《紫禁城》2012年8月刊,馬末都《馬未都談瓷之紋雉飛鹿過芳草遠— 動物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