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器形大多是根據人類生活的需要,模仿自然界和其他工藝產品所製作。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還出現了一些樣式講究,只為觀賞的器物。針對形態各異的瓷器造型,古人借用人體的口、頸、耳、肩、腹、脛、足等部位名稱,形象生動地來描述瓷器部位。此外瓷器還有流、系、把等部位。
口
口是瓷器作為儲物器用以放進、取出物品的部位。早期出於實用的考慮,口多為侈口,隨著裝飾性的增強,樣式不斷豐富。
頸
瓷器中的瓶和壺等器物的口沿以下至肩部以上部位,通常做成細直的樣式,被形象地稱作瓷器的頸。
耳
耳是指瓷器頸部兩側等距平行分布的附加物。耳最早的功能是便於器物的拿握,此後逐漸成為裝飾性構件,樣式較多。
肩
肩是指瓷器頸部向腹部過渡的部位,多為器物的最寬處。瓷器中瓶、尊、罐、壺等器物的肩部特徵明顯。肩部的輪廓線條直接影響到器物的形狀,一般用寬和窄來描述肩的大小,用溜和豐來描述肩部輪廓的彎曲程度。
腹
腹是瓷器中體積最大的主體部位,多用於盛儲物品,器腹的形狀有方形、圓形幾類。方形腹有扁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等基本形制。方形腹由數塊形狀接近的瓷胎結合而成,由於採用這種方式,在腹部形成了因結合而形成的稜角、倭角。
圓形腹有鼓腹、橢圓腹、扁圓腹、瓜稜腹、花形腹等基本樣式。這些基本樣式又衍生出許多其他形式,如扁圓有上扁、下扁幾種;瓜形腹有四出、五出、六出之分,還有凸線、四線之別。
足
足是瓷器與案幾的接觸部分,其形狀決定了接觸的方式。
流
流是壺等飲具的倒水口,也被稱為「嘴」。西晉時嘴多為實心的雞首、羊首,不具備使用功能,此後逐漸演變為空心。唐代壺流多為短直流,有圓筒形、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流的位置大大低於壺口;北宋的流漸長;元、明時,多為管狀長曲流,流口與壺口平齊,曲線優美;清代壺流樣式豐富,是壺的重要裝飾物。
系、把
係為罐等瓷器肩部凸起便於持握的部位,有的有孔可穿繩使用。早期的瓷器多採用系,製作較為簡單;後期系的形式有一定的裝飾效果,常見雙系、四系、六系、八系。
壺、杯等瓷器的持握部位常被稱為「把」,一般位於瓷器一側的肩腹之間;安於器物頂部的也稱提梁,以弧形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