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化學元素的名字都有一定的含義,有的是為紀念發現地點,有的是為紀念某個科學家,有的是表示元素的特性。例如,銪的原意是「歐洲」,因為它是在歐洲發現的。鋂的原意是「美洲」,因為它是在美洲發現的。為了紀念某位科學家的化學元素名稱也很多,如「鍆」是為了紀念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者門捷列夫;「鋦」是為了紀念居裡夫婦;「鍩」是為了紀念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等。為了表現元素某一特性而命名的例子更多,例如碘(紫色)、銫(天藍)、銣(暗紅)、鉈(綠色)等等,氯的單質是黃綠色氣體,氯就來源於綠色;溴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溴的原意就是惡臭;氫是水的生成者,且在所有氣體中密度是最小的,叫它氫最恰當不過了。
有一些化學元素是以神來命名的,例如鈮和鉭的命名。傳說希臘神坦塔拉斯因為洩漏天機,被罰站在湖中,湖水淹齊他的下巴頦,可是,當坦塔拉斯口渴想喝水時,湖水立即退了下去,他把頭再抬起來,湖水又上來了。坦塔拉斯有一個女兒,叫尼奧波,她也是一位希臘女神。他們父女關係密切,相依為命,而且性格也很相似。化學元素鉭性質很穩定,把它浸在酸裡,絲毫不受腐蝕,如同坦塔拉斯浸在湖水中卻喝不到湖水一樣,人們就以坦塔拉斯作為鉭的名稱。鈮和鉭性質非常相似,而且經常在一起出現,猶如坦塔拉斯和尼奧波父女倆一樣,這樣,尼奧波就作鈮的名稱。在元素家族中,還有鈦、釷分別是用泰坦神、雷神土爾命名的。
到19世紀初,隨著越來越多的化學元素的發現和各國間科學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化學家們開始意識到有必要統一化學元素的名稱。瑞典化學家貝齊裡烏斯首先提出,用歐洲各國通用的拉丁文來統一元素,從此改變了元素命名上的混亂。在把這些拉丁文名稱翻譯成中文時,也有多種做法。
有沿用古代已有的名稱,也有借用古字,而最多的則是另創新字。在這些大量新造漢字中,大致又可分為諧聲造字和會意造字兩種方法。以地名命名的元素不少,約佔了總數的近1/4。這些元素的中文名稱基本上都是從拉丁文名稱的第一或第二音節音譯而來,採用的是諧聲造字法。如:鍶,拉丁文意為「思特朗提安」,為蘇格蘭地名;鉿,拉丁文意是「哈夫尼亞」,為哥本哈根古稱;錸,拉丁文意是「萊茵」,歐洲著名的河流。有個別元素的中文名稱是借用古漢字的,如87號元素鍅,拉丁文意是「法蘭西」,音譯成鍅,而「鍅」在古代原是指盛酒漿或糧食的青銅盛器。
以人名命名的元素,中文名稱也多取音譯後諧聲造字的方法。如:釤,拉丁文意是「杉馬爾斯基」,俄國礦物學家;鐒,拉丁文意是「勞倫斯」,回旋加速器發明人。以神名命名的諧聲造字如:釩,拉丁文意是「凡娜迪絲」,希臘神話中的女神;鉕,拉丁文意是「普羅米修斯」,即希臘神話中那位偷火種的英誰;鈀,拉丁文意是「巴拉斯」,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以星宿命名的這類元素中文名稱均是諧聲造字的新字。如碲,拉丁文意是「地球」;硒,拉丁文意是「月亮」;氦,拉丁文意是「太陽」;鈰,拉丁文意是「穀神星」;鈾,拉丁文意是「天王星」;錼,拉丁文意是「海王星」;鈽,拉丁文意是「冥王星」。其中的鈾、錼、鈽分別是92、93、94號元素,在周期表中緊挨在一起。
本文由初中化學大師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