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元素的名稱-多樣的命名方式

2021-01-08 初中化學大師

每個化學元素的名字都有一定的含義,有的是為紀念發現地點,有的是為紀念某個科學家,有的是表示元素的特性。例如,銪的原意是「歐洲」,因為它是在歐洲發現的。鋂的原意是「美洲」,因為它是在美洲發現的。為了紀念某位科學家的化學元素名稱也很多,如「鍆」是為了紀念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者門捷列夫;「鋦」是為了紀念居裡夫婦;「鍩」是為了紀念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等。為了表現元素某一特性而命名的例子更多,例如碘(紫色)、銫(天藍)、銣(暗紅)、鉈(綠色)等等,氯的單質是黃綠色氣體,氯就來源於綠色;溴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溴的原意就是惡臭;氫是水的生成者,且在所有氣體中密度是最小的,叫它氫最恰當不過了。

有一些化學元素是以神來命名的,例如鈮和鉭的命名。傳說希臘神坦塔拉斯因為洩漏天機,被罰站在湖中,湖水淹齊他的下巴頦,可是,當坦塔拉斯口渴想喝水時,湖水立即退了下去,他把頭再抬起來,湖水又上來了。坦塔拉斯有一個女兒,叫尼奧波,她也是一位希臘女神。他們父女關係密切,相依為命,而且性格也很相似。化學元素鉭性質很穩定,把它浸在酸裡,絲毫不受腐蝕,如同坦塔拉斯浸在湖水中卻喝不到湖水一樣,人們就以坦塔拉斯作為鉭的名稱。鈮和鉭性質非常相似,而且經常在一起出現,猶如坦塔拉斯和尼奧波父女倆一樣,這樣,尼奧波就作鈮的名稱。在元素家族中,還有鈦、釷分別是用泰坦神、雷神土爾命名的。

到19世紀初,隨著越來越多的化學元素的發現和各國間科學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化學家們開始意識到有必要統一化學元素的名稱。瑞典化學家貝齊裡烏斯首先提出,用歐洲各國通用的拉丁文來統一元素,從此改變了元素命名上的混亂。在把這些拉丁文名稱翻譯成中文時,也有多種做法。

有沿用古代已有的名稱,也有借用古字,而最多的則是另創新字。在這些大量新造漢字中,大致又可分為諧聲造字和會意造字兩種方法。以地名命名的元素不少,約佔了總數的近1/4。這些元素的中文名稱基本上都是從拉丁文名稱的第一或第二音節音譯而來,採用的是諧聲造字法。如:鍶,拉丁文意為「思特朗提安」,為蘇格蘭地名;鉿,拉丁文意是「哈夫尼亞」,為哥本哈根古稱;錸,拉丁文意是「萊茵」,歐洲著名的河流。有個別元素的中文名稱是借用古漢字的,如87號元素鍅,拉丁文意是「法蘭西」,音譯成鍅,而「鍅」在古代原是指盛酒漿或糧食的青銅盛器。

以人名命名的元素,中文名稱也多取音譯後諧聲造字的方法。如:釤,拉丁文意是「杉馬爾斯基」,俄國礦物學家;鐒,拉丁文意是「勞倫斯」,回旋加速器發明人。以神名命名的諧聲造字如:釩,拉丁文意是「凡娜迪絲」,希臘神話中的女神;鉕,拉丁文意是「普羅米修斯」,即希臘神話中那位偷火種的英誰;鈀,拉丁文意是「巴拉斯」,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以星宿命名的這類元素中文名稱均是諧聲造字的新字。如碲,拉丁文意是「地球」;硒,拉丁文意是「月亮」;氦,拉丁文意是「太陽」;鈰,拉丁文意是「穀神星」;鈾,拉丁文意是「天王星」;錼,拉丁文意是「海王星」;鈽,拉丁文意是「冥王星」。其中的鈾、錼、鈽分別是92、93、94號元素,在周期表中緊挨在一起。

本文由初中化學大師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漲知識!

相關焦點

  • 那些化學元素名稱背後的故事
    我們一般都是這樣背誦元素周期表的:「氫、氦、鋰、鈹、硼、碳、氮……」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我們只看到一個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其實,人們在給元素命名時,往往都賦予其一定的意義,或彰顯特性,或體現出處,或致敬大家,或紀念祖國,或有天神加持,或與星辰同在……每個元素名稱後面,都有一段專屬於它的故事。
  • 化學元素的命名 化學情書與情詩
    :課本上用的是系統規則命名(也就是發現該元素後首先按照規則命名),如果發現者建議從其它方面命名並且IUPAC接受的話該元素就會有第二個名稱。(我也是剛發現的,這個並不要求掌握)化學元素命名 一、以地名命名:/化學元素命名鎂—拉丁文意是「美格裡西亞」,為一希臘城市。 鈧—拉丁文意是「斯堪迪納維亞」,為一希臘城市。 鍶—拉丁文意為「思特朗提安」,為蘇格蘭地名。
  • 他是近代化學的啟蒙者,首創一套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法,影響至今
    那麼,你知道是誰最早把一個個化學元素符號翻譯成漢字的?今天,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1881年3月10日,徐壽在國際知名的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聲學在中國》的論文,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國外刊物上發表論文。
  • 第112號化學元素正式命名
    為紀念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於去年7月向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提出了上述命名建議,但當時該中心建議新元素的元素符號為「Cp」。由於「Cp」已有其他科學含義,為避免歧義,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經與發現第112號化學元素的研究小組協商,最終將新元素的元素符號定為「Cn」。
  • 朱元璋通過這套規則給子孫起的名很奇怪:和化學元素名稱扯上聯繫
    文/史小二記朱元璋挺厲害的,他的這一項規定,竟讓後世宗室子孫的名字跟化學元素周期表裡的元素名重複了。不可思議吧?考慮到後代子孫不斷繁衍後的數量,朱元璋吸取漢、唐、宋的經驗教訓,特地製作出一套取名規則。第一,名字的字數是三個字。
  • 化學元素都是怎麼命名的?大開眼界
    3月14日,日本首次發現的113號元素被負責管理化學元素符號的國際化學組織「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正式命名為Nihonium,中文名稱是「鉨」。113號元素是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個科研小組於13年前合成的,是亞洲發現的第一個元素,它的名稱來自於「日本」(Nihon)這一國名。
  • 化學元素起中文名 規則三度升級
    連結>>>  1932年,化學界已發現92種化學元素。
  • 《DK化學元素》118種化學元素圖解,孩子不費勁學化學
    門捷列夫在繪製化學元素周期表時,極有先見之明地留下空白。他意識到某些元素是缺失的,並且準確預測了缺失元素的性質。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預言的11種元素一一被人找尋到。為了紀念他,原子序101號的合成化學元素,也依門捷列夫的名稱命名,中文名稱為鍆,是一個金屬性的錒系超鈾元素。
  • 一個村子命名了四種化學元素,這是什麼神仙地方?
    但是,這裡其實是一個化學界的聖地:有七種元素的發現都源於這裡,其中直接用伊特比命名的化學元素就有多達四種。(伊特比礦的元素發現紀念牌。圖片來源:Uwezi,Wikimedia Commons)發現元素的故事要從當地的伊特比礦場講起,這本來是當地人開採長石的地方,長石雖然不是什麼稀有的礦物,但它可以製作瓷器,市場需求還是很多的。
  • 化學元素詞尾之謎
    你們敏銳的小眼神一定發現了:大多數化學元素英文名稱都會以um結尾。換句話說,許多化學元素的詞尾都是um。(任何一本單詞書上都會有詞尾的解釋,因此這裡不再贅述)這是巧合嗎?還是另有原因?二、真相在19世紀初,隨著化學的迅速發展,發現的元素越來越多,伴隨著國家通訊技術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進步,化學家們漸漸認為有必要統一化學名稱,也就是要讓所有的化學元素都擁有同樣的特徵。瑞典化學家貝齊裡烏斯(Berzelius)首先提出,凡是金屬元素一律用拉丁詞根命名,以-um為詞尾。
  • 德科學家就第112號化學元素正式名稱提出建議
    新華社電 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7月14日宣布,為紀念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他們已建議將第112號化學元素命名為「Copernicium」,相應的元素符號為「Cp」。
  • 化學元素命名及中譯名趣談
    這是最多的一類,命名時,或是根據元素的外觀特性)或是偵據元素的光譜譜線顏色;或是根據元素某一化合物的性質。這類元素的中文名稱命名除採用根據音譯的諧聲造字外,還有其它多種做法。有許多元素,我國古代早已發現並應用,這些元素的名稱這屢見於古藉之中。
  • 元素周期表中哪些化學元素以人名命名?
    元素周期表中有14種以人命名的元素,不過只有13種名稱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正式接受。釤(Sm,62)釤是為紀念人類而命名的第一個元素,1879年由法國的化學家保羅·埃米爾·勒科克·德布瓦博德蘭發現,並以它所分離而來的礦物鈮釔礦命名。此礦物早期是以一名俄羅斯礦官員,上校Vasili Samarsky-Bykhovets命名的。
  • 氧為什麼用O來表示:化學元素進化史
    一個英國人,照樣要面對怎樣建立起iron(鐵)和Fe、gold(金)和Au、potassium(鉀)和K這種看似毫不相關的名稱之間聯繫的問題。       為何化學元素的名稱和符號會相差這麼大呢?       這就得從發現元素的歷史說起了。        什麼是化學元素?
  • 最新版化學元素周期表(中文、英文)
    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四個元素的中文名稱(圖片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官網)2016年11月28日,IUPAC正式確認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四個新發現元素的英文名稱及符號分別為nihonium (Nh),moscovium (Mc),tennessine (Ts),oganesson (Og)。
  • 2010年2月19日 第112號元素獲正式名稱「copernicium」
    2010年2月19日 第112號元素獲正式名稱「copernicium」2017-02-19 00:00 來源: 科普中國 2010年2月19日,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宣布,經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確認,在1996年人工合成出來的第112號元素被正式命名為「Copernicium」,符號為「Cn」,中文譯名為「鎶」。
  • 月份名稱與羅馬皇帝:「凱撒」命名七月
    英文月份名稱  古羅馬拉丁文及如今西方諸語言中的月份名稱屬於交替使用「數字月」和「名稱月」的混合型表達方式。為了敘述的方便,這裡以英文為例加以說明。  在英語中,有四個數字月(9月至12月),八個名稱月。
  • 德科學家建議用哥白尼命名第112號化學元素
    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14日宣布,為紀念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他們已建議將第 112號化學元素命名為「Copernicium」,相應的元素符號為
  • 科學家公布4個新元素名稱 日本上榜-科學家,公布,4個,新元素,名稱...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 8日晚間正式宣布,化學元素周期表原子序113的新元素將命名為「Nihonium」,元素符號為「Nh」,「Nihon」是「日本」的日語發音,中文名稱則尚未決定。IUPAC當天還宣布了另外3個新元素的名稱:原子序115的「Moscovium」,由俄羅斯杜布納(Dubna)的核研究聯合研究所發現,因此使用了俄羅斯首都莫斯科(Moscow)來命名,符號「Mc」;有意思的是,這款元素還有另外一個建議名字Kareninium,是以託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角的Anna Karenina命名。
  • 化學元素周期表150歲啦 原來製造新元素這麼難!
    關於新元素的命名又有什麼講究?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杜立波副研究員。如今的元素周期表隊伍不斷壯大,2015年12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確認科學家們人工合成了四個新元素Nh、Mc、Ts、Og,它們在化學周期表中的編號分別對應113號、115號、117號、118號,2016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正式公布了新元素的英文命名及符號,這四個新元素也被正式添加到化學元素周期表第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