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讓我產生的最深刻的一種感受是,為什麼中國電影應該擁有的價值與情感,偏偏只能從印度電影裡尋找到呢?
印度電影的最大長處,就是裡面的人物具有一種深情,一種真誠,一種全身心的投入,這種以情感為核心的要素合力,形成了印度電影裡的一種內斂的力場,一種強大的凝聚力,一種吸引人的誘惑磁性。
所以看印度電影,覺得每一幀畫面,都飽含著一種力度,灌注著情感,充溢著思緒。
印度電影是怎麼能夠在畫面中傳達出一種只有文學才能表達出來的靈魂與思考的力量的?
而相比之下,中國電影的最大毛病,就是鏡頭裡的人物,只有一種皮相的表面存在,而卻看不到靈魂的交流與溝通。
我甚至一度懷疑是不是因為印度電影有載歌載舞的傳統,所以在影片裡,即使沒有人物在那裡蹦蹦跳跳,也使得印度電影裡比我們中國電影多一個維度,能在現實的情境中,展現出只能在歌詠裡才能表達出的情感的縱深與烈度。
實際上,在《一個母親的復仇》裡,我們很難說電影裡的情境是真實的存在。整個電影實際上像印度電影所習慣表現的那樣,帶有一種寫意的色彩。影片裡的人物在對視的時候,配上節奏分明的音樂,形成了一種意象化的情境再現。即使在現實的鏡頭中,電影裡,也帶著印度電影裡的一種建基於歌舞底蘊上的象徵性色彩,但這種帶著程式化的舞臺表演痕跡的人物情感,卻可以超越現實中難以呈現的零度情感的困境,而把人物的情感互動,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比如,影片裡的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那種互動性,電影通過不同角度的鏡頭,展示了她們的那種近乎以舞台風格表現出來的造型亮相,這種場面,完全不是真實的存在,但在影片裡,卻很給人一種震撼的力量。
即使在表現母親與偵探像地下黨接頭的段落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物的表現也是採取一種非真實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人物的動作都帶著一種意象的特徵。
這種本質上烙印著印度電影歌舞片痕跡的拍片習慣,甚至會影響到電影的運鏡風格,印度電影在鏡頭上,也很容易向歌舞片的敘事風格靠攏,從而使鏡頭烙印上濃重的寫意特徵。
或許這就是印度電影能夠更容易把人物的情感反應推到前臺的原因。
《一個母親的復仇》取材於一起真實事件,反映的是一個母親向社會痼疾一般存在的性侵犯的大聲斷喝,甚至在法律不可靠的情況下,她單槍匹馬,以一已之力,逐一收拾那些害人者。
整個電影的故事情節並沒有什麼複雜性,完全呈一種線性進展的方式,完成了整個電影裡的故事鏈條。
但是電影所天賦的寫意化的印度電影風格,還是使得這條線性情節進展,充滿了豐沛蔥鬱的情感濃度,並通過一個母親為女兒尋求說法、甚至不得不遊走在法律邊緣、採用「黑暗中的公正」來羸得法律不能給予的正義的全部努力,歌頌了一個母親的沒有緣由、沒有彷徨、沒有猶豫的愛的全部內質。
影片裡的母親並不是女孩的親身母親,但是在女孩遭受到性侵犯的巨大傷害後,母親過去的不被女孩理解的、隱蔽的愛之情結,通過她的不計後果的對女兒的拯救而得到了最清晰的體認。
這就是影片裡對母親的拯救力量的第一個層面上的讚美。
影片裡的母親在看到法律難以給女兒帶來公平公正之後,她決意鋌而走險,用自己的力量,來給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的女兒拓開一片陽光的天空。她與過去不屑一顧的私家偵探取得了聯繫,從他那裡獲得歹徒的訊息,並由此運用她生為生物學老師的技術專長,展開了她的復仇計劃。
她的這種一意孤行的復仇行動,在影片裡,得到了私家偵探的由衷讚嘆,也完成了電影裡對她的第一個定位:那就是代表著上帝的拯救之手。
在影片裡,母親曾慨嘆「上帝並不是無處不在」,私家偵探接口道:「我知道,所以,他創造了母親。」
在這裡,上帝無法完成的事情,在人類的世界中,只能寄希望於母親了。
因為母親與上帝一樣,行使的是一種創造的使命,一種拯救的使命,所以,電影裡的母親用她的猶如上帝之手,逐一地去剷除四個給她的女兒以傷害的非法之徒。
而《一個母親的復仇》裡最震撼人心的場面,是影片最後,手執著警察給她的手槍,讓她行使著殺死最後一個兇手的使命。
在影片裡,我們看到,法律對真正的兇手卻無法行使自己的履行正義的職責,只能看著兇手逍遙法外,洋洋自得。
面對法律的漏洞而導致的正義的缺陣,影片裡的三方力量,就是受害者、警察還有私家偵探,站到了一個戰壕中來,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法律之外的制約力量,以暴制暴。
我們看到,母親是第一個選擇了用自己的方式,去殺死兇手;影片裡的其貌不揚的私家偵探,僅僅是因為他也是一個女兒的父親,而選擇站到了受害者母親的身邊。
而電影裡最具有戲劇性逆轉身份的警察,他明明知道母親是真正的殺死歹徒的兇手,但他一直處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狀態,甚至還暗中給予母親提供線索情報,尤其在最後他已經制服住歹徒的情況下,還是把復仇的機會讓給了母親。
因為他看到了受害人母親在最後一刻對他所身處的法律體系的深刻質疑,這就是母親面對著屢禁不止的對女孩的惡性侵害發出的吶喊:「還會再發生的,你卻無能為力。」
這一點顯然觸痛了警察的內心,因為警察明白母親的吶喊與呼喊並非空穴來風,身為警察,他無法阻止母親所指出的殘酷現實將會繼續重演,他為自己感到無能、無力、無用。而能夠比自己的無能為力更有價值的地方,就是讓母親一遂已願,殺死兇手,至少可以用法律之外的更加富有情感效應的震懾,讓罪犯受到精神上的恐嚇。在影片裡,我們看到,本來窮兇極惡的兇手也暴露出了內心的軟弱,哀告饒命,而母親在這一刻,的確用她的復仇的快意,扼止住了兇殘罪犯的囂張與暴虐。
法律沒有達到的威脅與震懾作用,在母親這一刻遊走在法外的私刑暴力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這也是警察把私刑的槍枝交給母親的原因。
而這一刻,一直處於曖昧狀態的警察,也體現出他的最大的人性的光輝,因為他至少此刻沒有站在的法律的教條與戒律之中,為那個本身就沒有發揮應用作用的法律站崗放哨。電影也在最後的這一刻出人意料的結尾中,讓警察代表了正義發出了最強烈的怒吼:「如果你想殺死他,就用這把合適的槍。」
因為在影片的體系裡,一個受害者的母親是扣動「除暴」槍機的最有權力的力量。
由此,電影打造出了母親的雙重身份,即她擁有拯救與復仇的雙重力量。對母親的頌歌,在電影裡得到了竭盡全力的展示與呈現。
所以,我們在《一個母親的復仇》裡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母親的復仇那麼簡單的前臺故事,而是從深層角度,揭示了母親之愛的更為深刻的內涵,整個電影更像一則寓言。
我們從前臺上可以看到,電影的情節敘事上採取了寫意的手法,而它通盤表現出來的意蘊,同樣帶有一種哲思的凝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印度電影背後更有著深刻的精神內涵,輔以它電影敘事的真誠表達,讓印度電影具備了直達人心的感染力,而這一點,正是中國電影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