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臘神話裡,埃裡尼斯是對復仇三姐妹:不安女神,妒忌女神,報仇女神的總稱。她們的任務是追捕並懲罰那些犯下嚴重罪行的人,她們並非是通過肉體上的受難來折磨罪人,也抑非是像黑衣法官來審判人們的罪行,她們讓罪人的良心受到悔恨的煎熬來贖罪。今天所介紹的影片《告白》便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復仇電影。
電影《告白》是根據日本作家湊佳苗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裡對於人性的陰暗面引發了深刻的思考。電影先後通過受害者母親(森口悠子老師)女同學(北原美月)疑犯少年B的母親(下村優子)及疑犯學生天才少年A(渡邊修哉)的主觀視角來進行內心告白。影片通過不同視角來審視整個(復仇)事件,進而挖掘出每個人犯罪的動機,籍由犯罪的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社會現象。在此我無需贅述這些問題的緣由,讓我們更多地來欣賞這部影片的復仇部分。
在看完整部影片後或許會感到一種冷到骨子裡面的寒意,因為這裡面的人的內心都過於扭曲,以至於令我無法客觀地審視整個復仇事件。首先少年A是個有俄狄浦斯情結的天才,小時候母親的離開對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嚴重的打擊,所以他總是回憶起母親離開他的背影。他儘管很優秀但永遠也達不到作為科學家的母親的標準,導致母親過度的責罰,因此從小他的內心就集聚了暴戾的因素。而少年B過於軟弱的內心恰好卻是他為了證明自己並不軟弱而殺死小女孩的動機,而在得知喝了沾染HIV病毒的牛奶後,他軟弱的內心終於受不了這樣的刺激進而變得瘋癲了。
而他不去清理自己的身體就是為了向自己證明仍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他這懦弱的性格或許會和他母親的教育和性格有關係,並且他的母親也不是一個內心很強大的女子,她慢慢也受不了兒子的瘋癲最終也決定要和兒子一起自殺。兩個少年性格上面的反差正是兩種極端教育的「產物」。而森口悠子老師則是扮演了復仇女神的角色,她深諳復仇的核心及人性的弱點,就像她在課堂上面所講「內心軟弱者只會欺負更軟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選擇忍耐或尋死嗎?」她主導了整個復仇事件,將每個犯罪者包括一些所謂的無辜的人逐步逼向了毀滅的道路。
可以這樣講這裡面的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但他們更加是施暴者,無論是班裡面的同學,抑或是媒體工作者,甚至是純潔的維特老師。他們儘管沒有直接參與復仇事件,但就是他們的舉動催化著整個復仇事件。他們對犯罪者的冷暴力,及盲目地追從「受害者」甚至對於同情犯罪者的女同學也打上了犯罪者的標籤,而這些卻使復仇者們的意志更加堅決,內心更加暴戾。就如同俄羅斯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與罰》中所說「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同時他們也都是在懲罰別人。」
而影片在拍攝上面也在配合著復仇事件。影片的色調多為黑色或灰色的一些暗色調,這樣就營造了一種冰冷的氛圍。而人物的也許多場景也多在封閉的空間裡進行,這就給觀影者的內心造成了一種壓抑感,同時也讓人們產生絕望的感覺,與此同時導演也刻意營造一種強烈的色彩反差,比如在拍攝外景時就去選擇一些明亮的實物,如水滴、花朵等,在給人以絕望的同時又尚存一絲希望。電影裡不斷拍攝拍向天空的雲層,這裡的雲捲雲舒代表了事件的發展和人內心的變化。
最令影迷津津樂道的就是那些暴力場景的處理,血腥的場面用帶有抒情意味的慢鏡頭來拍攝再加上唯美舒緩的音樂堪稱是暴力美學的經典鏡頭。這裡面的精髓就在於不僅僅將暴力作為一種審美對象加以抒情式撰寫,在這些暴力鏡頭的背後更多地透漏深沉的情感和導演的人文關懷。在結尾處用慢鏡頭來拍攝爆破的場景再配上逆轉的時鐘使我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然而時間是不可逆的,事態的發展是不可逆的,時間最後定格在那一秒表達了導演對生存或是毀滅的關注。
最後向大家推薦一部類似題材的日劇《贖罪》,同樣也是根據湊佳苗小說改編的。它所挖掘人性的黑暗面,再次衝擊到大家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