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國政府發布《新電信網絡安全標準廣義草案》,其中僅提到供應商、製造商必須能夠通過各項驗證程序、證實自己的「可信度」,最初計劃阻止華為進入德國市場的條款並沒有出現在草案中。據德國《商報》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過總理府出面幹預,為華為參加5G建設開了綠燈。之後官方也證實:德國政府決定允許華為參加德國的5G基礎設施建設。
此前的10月9日,歐盟剛剛發布基於28個成員國各自評估結果的《5G網絡安全風險協調評估報告》,對使用歐盟以外、尤其是由國家支持的企業設備所具有的安全風險提出警告。目前全球三家5G設備主流生產商中,瑞典的愛立信和芬蘭的諾基亞都是歐盟企業,因此雖然沒有點名,但報告的矛頭無疑指向華為。而美國千方百計圍追堵截華為更是眾所周知。在這般情勢之下,德國選擇對華為網開一面,除開政治博弈的因素,藉助華為的5G技術突破現有的數字基礎設施瓶頸,絕對是德國政府做出這一決定的一個重要動因。
踉蹌的數位化之路近年來,德國非常重視數位化進程,並對其寄予厚望。聯邦政府一次又一次強調,「要讓所有人都能高速上網」,並將之視為現代生活的基本權利;是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要用網際網路全面整合製造業與服務業,使德國工業邁上一個新臺階;2013年大選後,新政府的聯邦交通、建築及都市事務部改稱為聯邦交通與數字基礎設施部,政策重點一望而知。
但
德國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卻莫名滯後,政府的承諾一再落空。對這個工業大國來說,數字基礎設施很可能會成為數位化進程中的絆腳石。《明鏡》周刊的評論甚至直言:德國的下一次經濟衰退將是「(數位化進程遲滯而導致的)數位化衰退」。
2009年2月,聯邦總理默克爾在漢諾瓦辦公與信息技術博覽會(CeBIT)的揭幕講話中宣稱,德國將於「2010實現寬帶全覆蓋」。2011年,聯邦經濟部宣布:3940萬戶,即98.7%的德國家庭已經實現寬帶接入,默克爾提出的目標儘管「稍有延遲」,但業已實現。問題是,上述所謂寬帶,帶寬僅1M,即每秒只能下載1兆字節,而以這樣的數據傳輸速度,幾乎不可能在線觀看視頻。
2010年,聯邦政府又承諾:到2014年讓75%的德國家庭用上「至少50M帶寬的寬帶網絡」。2011年,時任聯邦經濟部長的菲利普·羅斯勒(Philipp Rösler)稱:2018年將實現50M寬帶全覆蓋。2015年,聯邦政府在其《數字議程2014-2017》中再次明確這一目標,但次年便宣布無法按時實現。不過與此同時,聯邦政府將《數字議程》更新為《數字戰略2025》,並提出了更宏大的目標:最晚到2025年實現「千兆級網絡全覆蓋,從而建成全球首屈一指的數字基礎設施」。實際上,直到2017年,德國才剛剛實現75%家庭的50M寬帶覆蓋,而且還存在巨大的城鄉差異,農村地區的覆蓋率僅三成左右。
眾所周知,要邁入本屆政府寫入組閣協議的「千兆社會」,光纖是必不可少的硬體基礎,但德國的光纖接入卻十分落後。2017年底,日本所有固定寬帶接入中光纖接入的比例就已達到76.2%,歐洲接入率居前三位的拉脫維亞、瑞典和芬蘭分別為62.3%、58%和43.3%,而德國僅2.1%,在35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排名第29。高舉工業4.0大旗的德國,全國23000個工業園區竟無一有光纖接入。
今年上半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德國的20個大城市中只有5個城市的光纖接入率超過10%。其中最好的是科隆(72%)和漢堡(71%),排名第三的慕尼黑就只有43%,首都柏林僅1%,而法蘭克福、斯圖加特等大城市均為0%。
落後的行動網路建設以目前的4G技術,行動網路也能實現每秒100M的數據速度,大力發展行動網路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固定網絡建設的不足,實現「彎道超車」。
但很遺憾,在行動網路建設方面,德國也同樣滯後。201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德國40%的城鎮存在信號盲區。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德國4G信號覆蓋率排在波蘭和阿爾巴尼亞之後。在荷蘭、比利時和瑞士,幾乎所有運營商的4G信號佔比都在90%以上,而德國的三家行動網路運營中,4G信號佔比最高的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為75%,沃達豐(Vodafone)居中為57%,西班牙電信(Telefónica)只有不足50%。
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德國的移動上網費用也十分昂貴。2018年,德國每千兆4G流量的價格為5歐元(1歐元目前約合7.8人民幣),而芬蘭僅30歐分。
2000年3G網絡起步之初,德國政府曾進行3G頻譜拍賣,德國運營商為獲得相應頻譜向政府共支付了1000億馬克(約500億歐元)的巨額資金。這普遍被認為是德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上網費用昂貴的一個重要原因。「被榨乾了的」運營商無力投資基礎設施,拖延光纖鋪設,並盡其所能向消費者轉嫁成本,也無心進行研發和技術升級。作為德國最大的數字企業,德國電信2018年的營業額為750億歐元,研發支出僅為5770萬歐元,佔營收之比僅為0.076%,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010年的4G頻譜拍賣總價將近51億歐元,不久前結束的5G頻譜拍賣總價65.5億歐元。雖然較之前令人咋舌的500億歐元已經「便宜」不少,但仍然被指過於昂貴。如以通行計量單位進行國際比較,瑞士的5G頻譜價格為4.7歐分每人每兆赫,愛爾蘭和芬蘭均為5歐分,奧地利為6歐分,而德國則高達12歐分。雖然德國政府宣布,5G頻譜拍賣所得將用於支持寬帶基礎設施建設,但這無非是讓運營商把錢從一個口袋裡掏出來放進另一個口袋,根本不可能改變當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後的局面。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痼疾重重在這樣的前提下,華為的5G技術無疑是個極富吸引力的選項。
在目前的主流5G設備生產商中,華為產品價格相對較低,而技術無疑最為成熟。輕鬆達到千兆級的數據傳輸速度將使自動駕駛、產業鏈全面互聯不再是紙上談兵,人工智慧的發展和應用也將由此駛上快車道,德國政府夢寐以求的「千兆社會」、經濟界寄予厚望的「工業4.0」將觸手可及。德國終於能不再被老舊緩慢的數字基礎設施拖後腿,而可以全面迅速地推進數位化。
而且華為在德國深耕多年,以良好的服務著稱,德國的三大行動網路運營商均與華為有很密切的合作。在目前的4G標準中,華為是德國信號天線和基站的第一大供應商。在第一批試驗性5G設備的建設和試用中,德國三大運營商也主要在與華為開展合作。2017年,華為與西班牙電信在慕尼黑北部的科技園區建造了第一個5G天線,與德國電信在柏林舍訥貝格區做了「歐洲5G首秀」,與沃達豐在A9高速公路(連接柏林至慕尼黑)上建成了自動駕駛試驗段。
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德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重重痼疾並不是某個硬體供應商就能治癒的。
首先是
基礎設施投資不足的問題並沒有解決。華為的5G技術雖然性價比相對較高,但5G信號想要全面覆蓋仍需投入大量資金。此次拍賣的5G頻譜的頻率在3.6GHz上下,信號傳輸距離非常短,如果想實現5G信號覆蓋98%的家庭,共需要80萬個基站天線,目前德國總共只有6萬多個基站天線,而每個5G基站天線的建造成本估計超過10萬美元。在日前的頻譜拍賣招標書中,政府要求每家運營商必須在2022年之前至少建造1000個5G基站。
如果運營商只是按照這個低到微乎其微的要求鋪網,2022年德國全國5G信號覆蓋率還遠遠達不到10%。要想邁入5G時代,德國需要很多很多年,而地廣人稀網絡覆蓋成本高的農村地區更難被惠及,將遙感和自動駕駛技術應用到農業的所謂「農業4.0」並不可期。
政府的另一個要求是:到2022年底,運營商必須為每個聯邦州至少98%的家庭提供至少100M兆傳輸速度的數據網絡。100M速率用4G標準即可實現,再加上德國政府也沒有動用財政資金促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計劃,可以說,德國的運營商既沒有壓力、也沒有動力全面建設千兆級網絡。
其次,
德國各界對數位化進程的保守態度並沒有改變。去年11月,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部長安雅•卡利切克(Anja Karliczek,基民盟)在就5G頻譜拍賣接受採訪時說:「並不是每個牛奶桶邊都需要有5G信號。」此言一出,輿論一片譁然。
如果掌管德國教育與科研的聯邦部長對最新數位技術是這般態度,那德國政府的「千兆社會」、「工業4.0」、「農業4.0」等等數位化雄心中究竟有幾分誠意,真的令人懷疑。
其實德國民眾也同樣保守。除了眾所周知在網絡安全和數據保護方面的顧慮,以及對數位化在就業和社會心理領域負面影響的擔憂,公眾對移動信號對健康的影響也是憂心忡忡。德國目前的移動信號盲區很多就是因為當地居民反對建造信號塔而形成的,現在,新一輪的針對5G信號輻射對健康影響的科學研究和社會爭論又已經全面展開。
推動數位化同時需要觀念革命數位化是一個大系統,是一個有機體,而承載數據傳輸功能的數字基礎設施就仿佛是其中的神經網絡,沒有高速的數據傳輸,再先進的技術也只能是紙上談兵。雖然德國的工業實力、在數位化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技術儲備不容小覷,但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裹足不前已經成為其數位化進程中的瓶頸。
如同任何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也很難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完成。德國聯邦財政連年盈餘,政府有足夠的空間出臺相關政策,提升數字基礎設施領域的國家和私人投資。德國社會市場經濟制度這個經濟體制本身,也給政府行為留出足夠的合法性空間,德國電信本身就是國資佔三分之一的半國有企業。德國的相關智庫也就政府如何對相關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提出了很多系統性建議。
但在這一切的背後,
政界和民眾如何真正在思想上認識到數位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在情感上接受數位化帶來的一系列深刻變化,可能才是傳統深厚的老牌工業國德國首先需要面對的挑戰。(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