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能否助力德國尷尬的數位化進程

2020-11-29 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2019年9月6日,中國華為公司在當天開幕的柏林消費電子展(IFA)上發布了全球首款旗艦5G SoC晶片麒麟990 5G。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日前,德國政府發布《新電信網絡安全標準廣義草案》,其中僅提到供應商、製造商必須能夠通過各項驗證程序、證實自己的「可信度」,最初計劃阻止華為進入德國市場的條款並沒有出現在草案中。據德國《商報》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過總理府出面幹預,為華為參加5G建設開了綠燈。之後官方也證實:德國政府決定允許華為參加德國的5G基礎設施建設。

此前的10月9日,歐盟剛剛發布基於28個成員國各自評估結果的《5G網絡安全風險協調評估報告》,對使用歐盟以外、尤其是由國家支持的企業設備所具有的安全風險提出警告。目前全球三家5G設備主流生產商中,瑞典的愛立信和芬蘭的諾基亞都是歐盟企業,因此雖然沒有點名,但報告的矛頭無疑指向華為。而美國千方百計圍追堵截華為更是眾所周知。在這般情勢之下,德國選擇對華為網開一面,除開政治博弈的因素,藉助華為的5G技術突破現有的數字基礎設施瓶頸,絕對是德國政府做出這一決定的一個重要動因。

踉蹌的數位化之路

近年來,德國非常重視數位化進程,並對其寄予厚望。聯邦政府一次又一次強調,「要讓所有人都能高速上網」,並將之視為現代生活的基本權利;是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要用網際網路全面整合製造業與服務業,使德國工業邁上一個新臺階;2013年大選後,新政府的聯邦交通、建築及都市事務部改稱為聯邦交通與數字基礎設施部,政策重點一望而知。

德國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卻莫名滯後,政府的承諾一再落空

。對這個工業大國來說,數字基礎設施很可能會成為數位化進程中的絆腳石。《明鏡》周刊的評論甚至直言:德國的下一次經濟衰退將是「(數位化進程遲滯而導致的)數位化衰退」。

2009年2月,聯邦總理默克爾在漢諾瓦辦公與信息技術博覽會(CeBIT)的揭幕講話中宣稱,德國將於「2010實現寬帶全覆蓋」。2011年,聯邦經濟部宣布:3940萬戶,即98.7%的德國家庭已經實現寬帶接入,默克爾提出的目標儘管「稍有延遲」,但業已實現。問題是,上述所謂寬帶,帶寬僅1M,即每秒只能下載1兆字節,而以這樣的數據傳輸速度,幾乎不可能在線觀看視頻。

2010年,聯邦政府又承諾:到2014年讓75%的德國家庭用上「至少50M帶寬的寬帶網絡」。2011年,時任聯邦經濟部長的菲利普·羅斯勒(Philipp Rösler)稱:2018年將實現50M寬帶全覆蓋。2015年,聯邦政府在其《數字議程2014-2017》中再次明確這一目標,但次年便宣布無法按時實現。不過與此同時,聯邦政府將《數字議程》更新為《數字戰略2025》,並提出了更宏大的目標:最晚到2025年實現「千兆級網絡全覆蓋,從而建成全球首屈一指的數字基礎設施」。實際上,直到2017年,德國才剛剛實現75%家庭的50M寬帶覆蓋,而且還存在巨大的城鄉差異,農村地區的覆蓋率僅三成左右。

眾所周知,要邁入本屆政府寫入組閣協議的「千兆社會」,光纖是必不可少的硬體基礎,但德國的光纖接入卻十分落後。2017年底,日本所有固定寬帶接入中光纖接入的比例就已達到76.2%,歐洲接入率居前三位的拉脫維亞、瑞典和芬蘭分別為62.3%、58%和43.3%,而德國僅2.1%,在35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排名第29。高舉工業4.0大旗的德國,全國23000個工業園區竟無一有光纖接入。

今年上半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德國的20個大城市中只有5個城市的光纖接入率超過10%。其中最好的是科隆(72%)和漢堡(71%),排名第三的慕尼黑就只有43%,首都柏林僅1%,而法蘭克福、斯圖加特等大城市均為0%。

落後的行動網路建設

以目前的4G技術,行動網路也能實現每秒100M的數據速度,大力發展行動網路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固定網絡建設的不足,實現「彎道超車」。

但很遺憾,在行動網路建設方面,德國也同樣滯後。201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德國40%的城鎮存在信號盲區。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德國4G信號覆蓋率排在波蘭和阿爾巴尼亞之後。在荷蘭、比利時和瑞士,幾乎所有運營商的4G信號佔比都在90%以上,而德國的三家行動網路運營中,4G信號佔比最高的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為75%,沃達豐(Vodafone)居中為57%,西班牙電信(Telefónica)只有不足50%。

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德國的移動上網費用也十分昂貴。2018年,德國每千兆4G流量的價格為5歐元(1歐元目前約合7.8人民幣),而芬蘭僅30歐分。

2000年3G網絡起步之初,德國政府曾進行3G頻譜拍賣,德國運營商為獲得相應頻譜向政府共支付了1000億馬克(約500億歐元)的巨額資金。這普遍被認為是德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上網費用昂貴的一個重要原因。「被榨乾了的」運營商無力投資基礎設施,拖延光纖鋪設,並盡其所能向消費者轉嫁成本,也無心進行研發和技術升級。作為德國最大的數字企業,德國電信2018年的營業額為750億歐元,研發支出僅為5770萬歐元,佔營收之比僅為0.076%,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010年的4G頻譜拍賣總價將近51億歐元,不久前結束的5G頻譜拍賣總價65.5億歐元。雖然較之前令人咋舌的500億歐元已經「便宜」不少,但仍然被指過於昂貴。如以通行計量單位進行國際比較,瑞士的5G頻譜價格為4.7歐分每人每兆赫,愛爾蘭和芬蘭均為5歐分,奧地利為6歐分,而德國則高達12歐分。雖然德國政府宣布,5G頻譜拍賣所得將用於支持寬帶基礎設施建設,但這無非是讓運營商把錢從一個口袋裡掏出來放進另一個口袋,根本不可能改變當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後的局面。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痼疾重重

在這樣的前提下,華為的5G技術無疑是個極富吸引力的選項。

在目前的主流5G設備生產商中,華為產品價格相對較低,而技術無疑最為成熟。輕鬆達到千兆級的數據傳輸速度將使自動駕駛、產業鏈全面互聯不再是紙上談兵,人工智慧的發展和應用也將由此駛上快車道,德國政府夢寐以求的「千兆社會」、經濟界寄予厚望的「工業4.0」將觸手可及。德國終於能不再被老舊緩慢的數字基礎設施拖後腿,而可以全面迅速地推進數位化。

而且華為在德國深耕多年,以良好的服務著稱,德國的三大行動網路運營商均與華為有很密切的合作。在目前的4G標準中,華為是德國信號天線和基站的第一大供應商。在第一批試驗性5G設備的建設和試用中,德國三大運營商也主要在與華為開展合作。2017年,華為與西班牙電信在慕尼黑北部的科技園區建造了第一個5G天線,與德國電信在柏林舍訥貝格區做了「歐洲5G首秀」,與沃達豐在A9高速公路(連接柏林至慕尼黑)上建成了自動駕駛試驗段。

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德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重重痼疾並不是某個硬體供應商就能治癒的。

首先是

基礎設施投資不足的問題並沒有解決

。華為的5G技術雖然性價比相對較高,但5G信號想要全面覆蓋仍需投入大量資金。此次拍賣的5G頻譜的頻率在3.6GHz上下,信號傳輸距離非常短,如果想實現5G信號覆蓋98%的家庭,共需要80萬個基站天線,目前德國總共只有6萬多個基站天線,而每個5G基站天線的建造成本估計超過10萬美元。在日前的頻譜拍賣招標書中,政府要求每家運營商必須在2022年之前至少建造1000個5G基站。

如果運營商只是按照這個低到微乎其微的要求鋪網,2022年德國全國5G信號覆蓋率還遠遠達不到10%。要想邁入5G時代,德國需要很多很多年,而地廣人稀網絡覆蓋成本高的農村地區更難被惠及,將遙感和自動駕駛技術應用到農業的所謂「農業4.0」並不可期。

政府的另一個要求是:到2022年底,運營商必須為每個聯邦州至少98%的家庭提供至少100M兆傳輸速度的數據網絡。100M速率用4G標準即可實現,再加上德國政府也沒有動用財政資金促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計劃,可以說,德國的運營商既沒有壓力、也沒有動力全面建設千兆級網絡。

其次,

德國各界對數位化進程的保守態度並沒有改變

。去年11月,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部長安雅•卡利切克(Anja Karliczek,基民盟)在就5G頻譜拍賣接受採訪時說:「並不是每個牛奶桶邊都需要有5G信號。」此言一出,輿論一片譁然。

如果掌管德國教育與科研的聯邦部長對最新數位技術是這般態度,那德國政府的「千兆社會」、「工業4.0」、「農業4.0」等等數位化雄心中究竟有幾分誠意,真的令人懷疑。

其實德國民眾也同樣保守。除了眾所周知在網絡安全和數據保護方面的顧慮,以及對數位化在就業和社會心理領域負面影響的擔憂,公眾對移動信號對健康的影響也是憂心忡忡。德國目前的移動信號盲區很多就是因為當地居民反對建造信號塔而形成的,現在,新一輪的針對5G信號輻射對健康影響的科學研究和社會爭論又已經全面展開。

推動數位化同時需要觀念革命

數位化是一個大系統,是一個有機體,而承載數據傳輸功能的數字基礎設施就仿佛是其中的神經網絡,沒有高速的數據傳輸,再先進的技術也只能是紙上談兵。雖然德國的工業實力、在數位化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技術儲備不容小覷,但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裹足不前已經成為其數位化進程中的瓶頸。

如同任何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也很難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完成。德國聯邦財政連年盈餘,政府有足夠的空間出臺相關政策,提升數字基礎設施領域的國家和私人投資。德國社會市場經濟制度這個經濟體制本身,也給政府行為留出足夠的合法性空間,德國電信本身就是國資佔三分之一的半國有企業。德國的相關智庫也就政府如何對相關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提出了很多系統性建議。

但在這一切的背後,

政界和民眾如何真正在思想上認識到數位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在情感上接受數位化帶來的一系列深刻變化,可能才是傳統深厚的老牌工業國德國首先需要面對的挑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優克聯創新技術 助力日本數位化進程
    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日本正藉助疫情推進整個社會的數位化。全球移動數據共享交易服務商優克聯集團(「優克聯」),通過與日本NTT集團下屬子公司合作,在日本全境推出採用創新雲卡技術的「DoRACOON」移動寬帶服務,助力日本的數位化進程。
  • 華為上海展示「四大Engine」新品:助力智能時代企業數位化轉型
    華為全球產業展望(GIV)預測,到2025年數位化將在生活、商業、社會形態領域掀起前所未有的變革,將創造23萬億美元的市場空間;與此同時,人工智慧(AI)、5G、Wi-Fi 6、雲等新興技術的成熟與普及,對網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新的挑戰。  網絡走向智能化時不我待。
  • 日本借疫情推進數位化 中國企業助力這一進程
    日本借疫情推進數位化 中國企業助力這一進程 2020年12月04日 17:13作者:網絡編輯:王動 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日本正藉助疫情推進整個社會的數位化。
  • 南半球最大國家表態:歡迎華為5G!並表示:美國「贏不了」華為
    毫無疑問,隨著通信技術以及網際網路的爆發,全球數位化進程正在逐漸加快。 在過去兩年裡,美國頻頻施壓下,眾多國家對「是否使用華為設備」猶豫不決。隨著時間的推移,全球5G建設進入重要「窗口期」,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選擇「站隊」。
  • 安徽電信牽頭打造五大5G創新實驗室,助力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
    中國電信集團政企信息服務事業群總經理上官亞非表示,作為基礎電信運營商和數字中國建設的主力軍,中國電信在加快5G基礎建設的同時,基於5G核心網的雲架構,持續加快「網是基礎,云為核心,網隨雲動,雲網一體」的雲網融合進程,打造數位化底座。
  • HMS Core什麼意思,能否助力華為鴻蒙系統有更多應用誕生
    HMS Core(華為移動核心服務)是華為移動服務(HMS,HUAWEI Mobile Services)提供的端、雲開放能力的合集,助力開發者高效構建精品應用,是華為為其設備生態系統提供的一套應用程式和服務。開發者只需集成HMS SDK即可使用華為的多個開放能力。
  • 華為周建軍:「5機」協同 助力智慧灣區建設
    作為5G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廣東代表處代表周建軍發表了《「5機「協同,共創智慧大灣區》的主題演講。鯤鵬計算產業助力千行百業智能化升級新基建的兩大核心中,5G協同配合雲服務能夠為企業實現高性價比的數位化轉型。上雲之後需要的就是多樣性的算力支撐,計算就相當於電廠,再大的雲力也不可能是智慧的,只用通過計算才能挖掘出數據的價值。
  • 數位化轉型指數報告:全球數位化轉型進程加速
    10月15日消息,近日戴爾科技集團發布戴爾科技數位化轉型指數(DTI)報告。該報告顯示,各類企業和組織紛紛加速實施數位化轉型計劃,正常情況下需要耗時數年的轉型工作有望在幾個月內完成。DTI指數調查的重要數據和研究成果每兩年更新一次,今年發布的報告表明各行各業的企業和組織加快了實施數位化轉型計劃的步伐。最新的2020 DTI指數記錄了「數位化領導者」(數位化成熟度最高的組織)數量的首次上升,佔比達到6%。「數位化實踐者」(數位化成熟度第二高的組織)佔比則從2018年的23%增至2020年的39%,增長了16個百分點。
  • 華為的700多數學家這次能否助華為走出困境?
    任正非在去年的媒體採訪中說,華為有大量的科學家,其中至少有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120多位化學家。很神奇!一家通信企業需要這麼多科學家嗎?特別是數學家,這些數學家在華為幹什麼?此次,境外大國揮舞大棒,讓華為陷入困境之時,這些數學家們能否助力華為走出困境?
  • 智能升級新階段,華為雲助力新雲原生企業駛出加速度
    為了加碼雲原生 2.0,華為雲基於數十年來的實戰經驗,打造出「雲原生 2.0 全景圖」,硬核技術全面助力「新雲原生企業」智能升級:張宇昕表示,在資源高效上,華為雲打造「以容器為核心的統一計算,以應用為中心的基礎設施」,其中包含了雲原生邊緣平臺 KubeEdge,雲原生批量計算平臺 Volcano等。
  • 美林數據助力大數據時代的軍工企業數位化變革
    4月25日,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信息中心主辦的「2019第九屆軍工製造業數位化技術交流大會」在廣西桂林召開。美林大數據解決方案總監趙茅受邀出席會議,並發表了題為《大數據時代的軍工企業數位化變革》的主題演講。
  • 華為助力遼寧高法實現「智慧法院」縱深發展
    數位化轉型不能「淺嘗輒止」以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遼寧高法)為例,其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三個痛點。首先是「重硬體、輕應用」在應用成效上存在明顯的不足,電子化,無紙化辦公應用嚴重滯後,業務應用的信息化、智慧化程度低。
  • 華為洪方明:5G+雲+AI推進城市智能升級、企業數位化轉型、產業集群...
    今天,12月2日,在「智數廣州·進而有為」華為廣州城市峰會2020上,華為雲中國區總裁洪方明表示,廣東省、大灣區作為中國最有活動力的經濟體,產業結構豐富,千行百業一直以來繁榮發展。以廣州為例,5G、雲、AI已經使越來越多的組織在發展中受益,已經成為智能時代必不可少的生產力、成為發展的新引擎,將推進城市智能升級、企業數位化轉型、產業集群創新。
  • 易寶支付:支付將有效推動傳統行業數位化進程
    各行各業的數位化進程中,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數位化賦能無疑有著極大的價值和市場想像力。「在服務了大量行業、企業後,我們發現支付其實可以作為傳統行業數位化升級的第一站。」以零售業為例,商品從原材料階段到上市銷售,期間有原材料生產(中植)商、批發商、零售商、物流、倉儲等多個類型企業參與其中,每個參與者又分為眾多類型,交易往往成網狀結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流、商流、物流的數位化都極難完成,每一個環節的數位化都是一項龐大工程。
  • 5G+雲+AI使能產業升級,華為雲助力企業智慧化轉型
    在全社會數位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各行各業積極擁抱5G、雲計算、AI等前沿技術,產業網際網路熱度不減並逐漸成為企業界應對轉型的共識。如何應用好新興技術推動企業降本增效?2020年11月19日「華為雲專屬月」江蘇泛網際網路行業高端閉門會在南京舉行。會上,華為雲的專家與嘉賓一道為參會企業提供了華為雲在企業數位化轉型中的經典案例和前沿信息。
  • 釘釘康彥榮:疫情加速中國數位化進程
    來源:中國經營報釘釘康彥榮:疫情加速中國數位化進程本報記者/曲忠芳/李正豪/北京報導「今年大家都在談數位化,普遍的共識是,數字基建就是新基建。疫情之下, 中國的數位化進程往前推了3~5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釘釘特渠合作部總經理康彥榮如是說。2020年11月23日~27日,由《中國經營報》和中經未來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周」在北京舉行。
  • 華為雲IoT助力構建數字孿生,打造智能化基礎設施 - IT業界_CIO時代...
    數字孿生結合華為工業智能體,依託大數據分析,可以提供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全鏈式智能服務,通過分析、挖掘數據價值,助力企業藉助新技術構築領先優勢。華為雲IoT助力構建數字孿生數字孿生很美好,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卻有很多挑戰。首先,建模的物理對象往往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比如為煉鋼廠構建一個產線的數字孿生,一條產線就有超過6000個測點,且點位之間有各種複雜的關係及相互作用,想要在數字世界中準確地描述出這個複雜的系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數位化進程按下快進鍵
    但無論哪種形式和方式,數位化更加廣泛的應用都不會因為疫情的結束而消散。經此一疫,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被迅速改寫,企業數位化進程被按下快進鍵,政府站在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十字路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次舉國抗擊新冠肺炎,可能是中國企業、政府和社會進入數字科技時代的標誌性事件。
  • 華為欽州雲數據地址_華為雲伺服器怎麼連接雲資料庫 - CSDN
    在這背後,無疑體現出了這樣的一種新趨勢,那就是站在新時代的重要關口,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地方政府正在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新時代的核心競爭力,而在此過程中,華為以「平臺+AI+生態」打造數字經濟發展的「黑土地」,不僅加速了各地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的轉型和升級,也助力了中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將推動中國成長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標杆。
  • 華為Leaf OTN 助力運營商打造高品質的5G前傳網絡
    基於華為與運營商在品質5G應用場景上的聯合創新和部署實踐,華為發現品質5G的To C和To B兩大類業務場景對前傳網絡提出了六大品質承載需求:高可靠、智運維、大容量、省光纖、高性能、易部署。通信業推動著各行各業數位化轉型,但自身的運維系統還處於「被動運維」的原始時代,尤其對於部分採用無源方案部署的前傳網絡而言。5G時代,面向百萬連接,迫切需要從「被動運維」向可預測的「主動運維」轉型,以提升運維和運營效率。大容量,省光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