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在去年的媒體採訪中說,華為有大量的科學家,其中至少有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120多位化學家。很神奇!一家通信企業需要這麼多科學家嗎?特別是數學家,這些數學家在華為幹什麼?此次,境外大國揮舞大棒,讓華為陷入困境之時,這些數學家們能否助力華為走出困境?
先看兩個華為無線通信領域著名的案例。
案例一
無線通信的不同網絡制式,如2G和3G,基站內部算法不同,不同制式的基站相互幹擾嚴重。2008年,華為俄羅斯研究所一名數學天才,用非線性數學多維空間逆函數,解決了基站多載波幹擾問題,並通過軟體打通了2G、3G的算法。
在此基礎上,華為開創性的將2G、3G、4G融合,開發出SingleRAN一體化無線網絡解決方案,基站三合一,體積小了一大半,成本少了三分之二,賣價少了一半。用戶節省資金50%,華為毛利率卻大幅上升。華為憑藉SingleRAN迅速佔領歐美移動通信市場,保持多年全球行動網路設備市場份額第一。
進入5G時代,華為同樣將2G、3G、4G、5G基站融合,多模共建,基站功耗降低50%,集成度大幅提升,由此夯實了華為5G通信全球領先的地位。
上圖是華為多模共建的4G/5G站點,華為的極簡5G站點,兼容了目前的GSM/CDMA/WCDMA/EVDO/TD-LTE/FDD-LTE/NB-IOT/NR所有制式基站。
案例二
土耳其畢爾肯大學教授埃達爾·阿勒坎(Erdal Arikan),2008年在IEEE期刊上,發表了通信編碼的極化碼技術方案,引起華為專家的關注。華為在阿勒坎極化碼的基礎上開發出5G通信技術,極化碼作為5G控制信道的編碼方案,成為5G通信的標準,這個已為大家熟知。下圖是任正非向阿勒坎頒獎,給這位為人類通信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專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極化碼方案看似和通信與編碼相關,實質是數學上的線性代數運算。看上去很複雜的極化碼,實際上是一些矩陣的乘法,比如,如果要對4個比特的[u1 u2 u3 u4]用極化碼編碼,得到另外一個4比特的信號(碼字)[x1 x2 x3 x4],等價於以下的矩陣乘法:
線性代數成就了極化碼,極化碼成就了華為在5G通信方面的領先優勢。
從以上兩個案例可以看出,頂尖的數學家,助力華為在無線通信領域獲得競爭優勢,不僅取得全球領先的市場份額,在標準、專利方面也持續保持領先。
在華為,不僅無線通信領域需要數學家,晶片的設計與製造中,建模、仿真、算法、AI、材料、工藝等,也需要數學家。正是因為數學家們的參與,華為海思的麒麟、鯤鵬、昇騰等各系列晶片突飛猛進。有理由相信,在外界強大壓力下,在華為數學家們和研發工程師們的不懈努力下,華為在晶片EDA(建模/仿真)、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不久將能取得突破,走出「卡脖子」的困局,估計不會太久!
華為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作業系統、資料庫等方面,架構、建模、算法、仿真、數據分析等等,同樣需要數學家們參與。
華為對數學的重視,不僅體現在持續不斷的引進數學人才,早在1998年,華為在俄羅斯成立了第一個數學研究所,2016年又在巴黎成立了第二個數學研究所,俄羅斯和法國都是全球頂尖的數學人才薈聚的地方。
在國內,華為與眾多的數學領軍專家開展了深度的合作,例如,華為與張平文院士、徐宗本院士、李安民院士都建立了數學聯合實驗室;同時,還有與高校和研究機構有大量合作課題,如與中國科學院馬志明院士、天津大學陳永川院士合作等。
7月底,任正非走訪滬寧四所知名高校,講得最多的是基礎理論研究,他說,基礎理論的成果象燈塔,不僅照亮我們,也照亮別人。
前兩天,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在長沙的一場數學論壇上說,數學作為基礎的基礎,將決定未來發展的邊界。過去20多年,數學在提升華為產品競爭力方面起了極大作用。
綜上,華為的700多數學家,不僅體現了華為獨到的戰略眼光,也很值得,在華為的關鍵技術、關鍵工藝、關鍵材料的突破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有了他們,走出「卡脖子」困境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