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6時38分,河北唐山古冶區(39.78N°,118.44E°)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十公裡。
地震對我們中國人而言並不陌生。從76年的唐山地震、2008年的512地震,到近期產生的9月8日的內江地震,地震產生的殺傷力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很多人說到地震時都談震色變。儘管地震急救常識近些年早已普及化,但大部分人在應對地震時依然手足無措。
殊不知,早前取材於《唐山大地震》真實故事的電影,以令人吃驚的故事和照片給觀眾們帶來了教材一樣的地震自救式專業知識。
電影是44年前根據唐山大地震事件改寫的。
影片《唐山大地震》敘述了在唐山地震中,張鵬舉(曹衛宇飾)和範剛(張晞臨飾)領著挖礦工們在地底數千米逃生自救,在黑暗中摸索互幫互助,受困十多個小時後總算返回地面,與家人相抱。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了7.8級明顯地震災害。只是23秒後,唐山就被夷為平地。
但地震發生時,離地震源近期的地底最深處仍有一群人,他們是唐山市某礦的一萬多名礦井職工。讓人詫異的是,地震發生近五個小時後,超出1W名礦工純屬偶然在災禍中活下來,並以百分之零點七的死亡率創造了一個熱血自救傳奇。影片《唐山大地震》便是根據這一令人吃驚的脫險事件改編。
《地震》的偉大成就離不開其緊湊的劇情節奏和較高的製作水準。作為一部取材於真實災禍事件的影片,《唐山大地震》不但重現了這一事件,並且還肩負著將大量的感情寄予在觀眾們的身上,因而該精英團隊從製作的前期就下了很大的心思。
拜會這些經歷過這一事件並與他們引起共鳴;掏錢再現真正的礦井環境,激起觀眾們的內心。
12000平米的礦山,40噸煤,20噸重不鏽鋼材,原來礦井中的舊機械設備,曠工原來的熱水瓶,洗臉盆等物件,我們在電影中見到的全部物料全是由劇組構建的情景,以充分保證電影的層次感。
除此之外,電影中引入的唐山方言、搞笑段子及其曠工們生活中的零碎給影片帶來了一種真實感,做到了影片的實際效果。
科普地震急救知識,是電影更是公益廣告
《大地震》最讓印象深刻的便是那組醒目的數據。
一萬多名曠工、0.07%的死亡率、礦下徒步5000多米、攀爬一千多米陡坡……每一個數字後面都是絕地逢生的奇蹟。
要知道地震當時,井下完全斷電,地下水隨時會像猛獸一樣吞噬礦井、而通風停止後空氣不斷變稀薄,人的體力也趨近極限,惡劣的礦下環境在電影裡伴隨著節奏緊湊的背景音樂更讓人揪心。伴隨著地理環境的惡化,人性怎樣在狹小的空間裡承受住生和死的磨練,變成這一部災難片的一大亮點。
然而,44年前的驚喜並非不經意,只是由張鵬舉和範剛理智指揮,以及礦友們相互配合下進行的一次教科書式的地震自救演練。
萬餘名礦工被困礦井之下,他們是如何採取自救?如何逃出生天?怎樣進行地震災害致死率僅有百分之零點七。這是一非常厲害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