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濱湖新區渡江戰役紀念館東側,一個匯聚全省科技創新成果的展示館即將盛裝開幕。
安徽創新館如同「原子裂變」般在環巢湖岸邊閃爍著動人的光芒,迸發出無限創造力,科技感與未來感撲面而來。數字沙盤、量子隧道、人造小太陽、智慧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眾多酷炫展品一一亮相,讓人目不暇接,聲光電打造的動感效果,讓人仿佛成為科幻電影主角,讚嘆連連。下面就跟著合肥晚報、ZAKER合肥一起提前去創新館一探究竟吧!
目前安徽創新館內正在進行最後的設備調試、竣工驗收和展陳布展,將於24日開館。這裡將成為全省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基地和支點,重大創新成就集中展示平臺以及國際化高端創新智慧空間。
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就誕生在合肥
如今我們經常用的筆記本電腦、臺式一體機,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其前身機型卻叫微型計算機,很多人小時候上過的計算機課,也被稱為「微機課」。但是你知道嗎?合肥,正是我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的誕生地。
作為安徽創新館的核心,一踏入1號館的大門,就看到了集中展示的安徽科技創新成就。在這裡,記者看到了我國第一臺微型電子計算機的模型。這臺計算機的技術負責人回憶起當年的研製工程,感嘆「日夜兼程曾跨過無數技術障礙」。
1972年,由安徽無線電廠負責整機設計,清華大學電子系負責集成電路的研製,電子部六所負責推廣應用,開始在省無線電廠進行聯合設計。當時,研製微型計算機的關鍵,就在於能否研製出國產的微處理器晶片。「為了研究這個微處理器,我們借用顯微鏡等分析儀器分析了當時最先進的Intel 8008 、8080晶片中關鍵技術,對晶片電路一點點剖析,為了搞清楚,我們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為了儘快設計編程,研發人員經常加班到凌晨,到了最後的調試階段時甚至緊張到失眠。在跨過無數技術障礙後,終於在1976年底,全部國產化的中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在合肥誕生,電子部命名其為DJS-050。1977年4月23日,這臺機器演示成功,中國人第一次聽到了「微型計算機」的名字。
除了中國第一臺微型電子計算機,世界第一臺安徽造VCD、世界第一臺仿生搓洗式洗衣機等安徽首創的「老物件」都將亮相創新館展廳,綻放安徽創新的歷史篇章。
貨櫃式植物工廠 太陽流浪,植物也能生長
在電影《流浪地球》中,隨著地球的「流浪」,地表溫度已經下降到零下80多攝氏度,為了生命的延續,人類被迫離開了熟悉的地面,來到了封閉的地下城。儘管只是一部科幻電影,但依然引發人們的思考:在沒有太陽光的地下,植物能不能正常生長?
答案是「可以」!4月22日,記者在創新館1號館展廳內,就有一家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的貨櫃式「植物工廠」,不需要陽光和土壤,就可以種植植物。
展廳內擺放著一個長方體的貨櫃,「植物工廠」四個大字特別醒目。記者進入「植物工廠」看到,蘿蔔、芹菜、白菜等各類植物鬱鬱蔥蔥,長勢良好。
「即便是地下城,植物照樣可以生長得很好。因為完全可以用人工光源替代太陽光。」安徽昂科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放心博士說,利用人工光源模擬植物需要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的原理,對植物進行補光照明,提供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光源。
人工光源是如何產生的?記者了解到,「植物工廠」能夠大規模量產的原因在於半導體照明LED的應用。從2014年開始,該公司研發團隊啟動了光電子在植物照明及植物工廠中應用的研發,將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微電子與光電子技術平臺的研究成果進行轉化和應用。
同時,為解決植物工廠光照及環境控制技術,該研發團隊打造出國內首創的四通道光配方傳感器技術,取得了生產成本低,並適合植物工廠內大規模使用等技術優勢。這一系列核心技術的攻克,也為「植物工廠」的誕生打下堅實基礎。
通過「植物工廠」生產的蔬菜營養如何?通過對營養液配方、LED人工光配方和光照時間的科學調控,以及對CO2濃度、溫度和溼度環境條件的控制,葉菜和生菜生長周期可縮短至35天,單棵產量高達130克,而且蔬菜營養成分含量高、口感好、硝酸鹽含量低。
仿人雙足救援機器人 酷炫登場輕鬆攀爬
創新館1號館2樓智慧機器人展區,合肥科學島帶來他們研發的仿人雙足救援智慧機器人,這也是我國首臺以實施危險環境救援為目標的全尺寸人形智慧機器人,其在複雜環境下自主行走與多任務作業方面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為了滿足救援方面的需要,這款機器人進行了仿人機構的設計與製造。科研人員以人體工程學理論為指導,按照170釐米身高的常規人體質量分布、尺寸等參數,來配置機器人的仿生機構的自由度、尺寸和重量。
災害現場環境錯綜複雜,具有敏銳的視覺感知判斷能力必不可少。為此,專家設計了一種結合雙目立體相機與雷射掃描儀的環境感知系統,可以實現雙目圖像的自動配準與分割,並能對圖像中指定像素點的三維坐標進行測量,以實現仿人機器人所需的目標檢測、識別、定位等功能。這使得其具有典型環境和常見物體感知識別能力,同時可以對行進路線進行自動規劃,能夠攀爬、自主避障、在崎嶇路面行走,適應各種地面環境。
針對複雜的工作環境,該機器人還採用了人工遙控操作、緊急情況處理等自主管理相結合的半自主控制方式。
此外,這款機器人還擁有形狀自適應抓取技術,它的「左右手」均為3指結構,每個手指可以獨立旋轉和抓握物體,單手最大抓取質量為5公斤。在災害現場,它可以完成轉動閥門、清除障礙物等任務。
世界首臺磁共振兒科機 「活力」亮相可愛十足
長期以來,大型醫療診斷設備並沒有專門為嬰幼兒設計製造的系統。在創新館展區內,一個身材嬌小玲瓏的核磁共振儀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與普通的核磁共振儀不同,「迷你磁共振」純白色機身搭配藍色流線,可愛十足。
據介紹,來自美時醫療的兒科磁共振成像系統NEONA,是嬰幼兒專用的1.5T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也是全球首臺磁共振兒科機器。它機身嬌小,輕便易安裝,可以直接放進兒童急診室,零距離為嬰幼兒診斷,避免了成人儀器對嬰幼兒健康的影響。這款產品在2018年首屆上海進口博覽會上一經亮相,就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
作為專門為嬰幼兒打造的核磁共振儀,這臺機器機身嬌小,在人體平躺的頭部位置,專門做了固定裝置,此外這臺機器的噪音也比目前醫院常規的磁共振器械小得多。這款機器成像清晰、解析度高,能為醫生提供準確的疾病信息,填補了相關領域的市場空白。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給早產兒提供一個溫度、溼度、氧氣等指標最佳的環境,公司還為磁共振兒科機配套了專用恆溫箱。
記者 唐萌 文/圖